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07年十六项“惠民行动”目标,其中有8项涉及城市,分别是:
▲年内建成经济适用房5000套,新启动2500套。继续做好采空沉陷区治理和矿山棚户改造,启动经济适用房建设2500套,完工500套。 ▲完成10家工业污染企业挂牌监管整治。完成建成区52个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新建公厕64个。 ▲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00人,“4045”等困难对象再就业1200人,消除当期“零就业”家庭。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确保农民工子女100%入学;“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继续实施“寒窗助学”行动,确保不让一名特困职工子女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全年资助困难职工子女上学不少于500名,实施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政府助学行动,对低保家庭和其它生活困难的学生实行免学费、减教科书费和补助生活费,对少数民族学生补助生活费。 ▲提高“五保”供养水平,确保“五保”供养金按月足额发放,实现农村“五保”应保尽保。新建农村中心敬老养老院3所。“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6%。 ▲确保市、县(区)两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困难职工不少于1500名。对3000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实施廉租住房补贴。 ▲市内增开公交线路两条,增开空调大巴20台。完成“畅通工程”105千米;建成乡(镇)客运站点4个;建设乡村道路120公里,硬化路面100公里; ▲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个;实现全市农村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完成全市90%以上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的改扩建或新建。 住新房 两个月前,杨大爷一家6口告别了40平方米的旧居,搬进了位于东区地龙箐一套1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回想过去的居住条件,看看现在的新房子,杨大爷感慨万千:“如果政府没有出台经济适用房政策,我们一家人依旧只能挤在40平方米的小屋里。‘惠民行动’好,这是政府为我们老百姓办的实实在在的好事!”(本报记者徐铭) 关键词 经济适用房 年终盘点:到去年12月底,我市经济适用房竣工约5200套,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近200套;政府主导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建成约2700套。同时新启动了瓜子坪新农村30万平方米、3300套经济适用房建设,超额完成新启动目标任务近800套。 市民点评(申鹤市邮政系统职工):政府不断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投放量,极大地缓解了群众的购房、住房压力,这样的惠民举措,老百姓喜欢。 看病易 自紫荆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以来,社区居民王长莲便将父亲输液、体检等日常护理放心地交到了这里。“生了小病到社区就医真是太方便了,不仅离家近,省了繁琐的程序,价格也便宜!”她说。(本报记者杨辉)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年终盘点:去年,我市要求限期治理的10家企业,有7家已完成治理(其中1家已关闭),1家自然停产,2家跨年度项目按计划推进。同时,新建公厕71座,完成了建成区52个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 市民点评(胡伟攀钢冷轧厂):对环境的治理,改善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空气质量,更是对城市、对居民的负责之举,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信我们的城市会更加适宜人居,会越来越有凝聚力。 关键词 基层医疗保障 年终盘点:经过去年的努力,我市13个功能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全部建成,覆盖城市居民达3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覆盖全市所有农村县(区),覆盖农业人口47.8万人,全年对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139361人次,住院补偿33089人次,门诊补偿29747人次。全市43个乡镇卫生院已完成扩建32个,另有9个也进入工程收尾阶段,今年将全面投入使用。 市民点评(蒋伯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看病难、看病贵”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市委、市政府着眼民生,将医疗卫生保障延伸到了基层,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这确实是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大实事。 好方便 2007年12月20日,对弄弄坪街道高峰社区4万多名居民来说,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当天,随着公交S2社区线路的正式开通,当地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成为了历史。“公交车开到家门口,方便了我们出行,这是政府为我们办的一件大好事儿!”已在该片区居住了40年的朱维栋开心地说。(本报记者徐铭) 关键词 路路通 年终盘点:去年“惠民行动”中的交通建设部分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到去年底,全市恢复和增开了4条客运线路,新增空调车辆55台用于城市公交运输。同时,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4亿元,通乡水泥路(油路)建成135.75公里;通村公路(水泥路或弹石路)建成171.36公里。 市民点评(张帆市园林绿化处职工):公交运力的不断提升、社区巴士线路的开通,都体现了政府的为民之心。 出门玩 2007年12月29日上午,南山花园内,小男孩轩轩正和小伙伴们高兴地滑滑梯。除滑梯等健身器械外,绿地、草坪、球场也是他们共同嬉戏的场所。近年来,通过加大环境治理,我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0%以上。环境变好了,市民也更愿意在户外休闲、玩耍。(本报记者陈旭耀) 谢谢了 2007年12月29日上午,74岁的张秀英老人拿到了市总工会工作人员为她送上的救助金。“儿子在外打工,儿媳身患重病,孙女正在读书,丈夫去世”,张秀英老人说起“过日子”,愁上心头。正在犯愁,市总工会为她送上了2000元救助金,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张秀英拿着救助金连说:“谢谢了!”(本报记者徐铭) 关键词 帮困助贫 年终盘点:2007年,我市两级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以困难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为服务对象,共帮扶救助6876人,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困难救助、医疗救助、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多方面的帮助。 去年,我市下达的廉租房补贴目标任务为3000户。根据实际情况,我市实施廉租住房货币补贴2500户,实物配租500户。12月初,经复核,共有2447户家庭符合申请条件,并实施了补贴。 市民点评(刘仕军三才律师事务所):社会救助的辐射范围正不断扩大,政府的服务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贫困家庭所能得到的帮扶、救助逐步增多,这为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 好开心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12岁的况强(左图前一)开心地和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课文。况强是市第六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父母从乡下来到东区五十四片区打工。一年前,况强每周只能在户口所在地上学,与父母离多聚少。现在,他转到六小,在父母打工地就近读书。六小的农民工子女占全校总人数的40%,他们与城里的孩子一起享受着同样的教育。(本报记者杨辉)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入学 年终盘点:去年,全市各教育行政部门共安排5256名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实现了凡需要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全部入学的目标。同时,目前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三类残疾儿童已达到612人,入学率达92.36%;2007年春季学期共资助了农村低保学生41人,城市低保学生206人,少数民族学生409人,资助金额共计45.7万元;全年共资助中职贫困学生6586人次,资助金额达228.25万元;在寒窗助学行动中,全市共筹集助学金290.89万元,资助了1885名贫困学生。 市民点评(赖成瑜盐边县益民乡新民村村干部):农民工在外面打工挣钱,孩子读书是他们最担心、最头疼的问题。如今,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们能就近入学,与城里的孩子一起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大家的心也踏实了。 有奔头 2007年12月27日一大早,岳明会像往常一样来到密地街办金桥社区仔细打扫社区楼道卫生。“有了工作,生活就有了着落,这日子也就有了奔头”岳明会说。在找到这份工作前,岳明会长期靠吃低保生活,与家中读小学的女儿一起,过着紧巴巴的日子。金桥社区在了解到她的情况后,安排她在社区打扫卫生。如今,靠着这份工资,她已不用靠吃低保艰难供养女儿上学了。用她的话说“这人也活得有尊严了”。(本报记者陈旭耀) 关键词 就业再就业 年终盘点:到去年11月底,我市超额完成就业再就业目标任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2378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2.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5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1.4%,其中“4045”等困难对象再就业1412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7%,消除了当期“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8%以内。 市民点评(熊丹炳草岗社区工作人员):就业是民生之本。城镇就业机会增多了,失业人员减少了,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暖心啊 隆冬时节,米易县丙谷中心敬老院内却暖意融融。入住这里的140名五保老人正围坐在桌前说说笑笑,准备共进午餐,老人们在一起享受着敬老院里的幸福时光。“五保老人们无儿无女,要是没有新建的敬老院,他们只能孤独地度过晚年。现在好了,老人们进了敬老院,政府还安排工作人员照顾他们,让老人们的生活有了依靠,情感有了寄托。”丙谷中心敬老院一工作人员如是说。(本报记者徐铭) 关键词 老有所养 年终盘点:2007年“惠民行动”提出提高“五保”供养水平,确保“五保”供养金按月足额发放,实现农村“五保”应保尽保,“五保”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36%,并在全市新建农村中心敬老院3所。目前该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 市民点评(胡丹市中心医院护士):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社会文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政府的积极努力下,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正逐步得到完善,敬老院里老人们的幸福生活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