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四川重奖科技人才,打造创新产业化基地

2008-01-05 21:00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李京枝 万忆 阅读

 1月4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蓉隆重召开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发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和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省委书记刘奇葆出席大会,为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颁奖,并作重要讲话。

    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主持大会,省领导秦玉琴、李崇禧、欧泽高、王少雄、魏宏、李春城、李登菊、叶万勇、柯尊平、王怀臣、钟勉、黄新初、席义方、钮小明、黄彦蓉、刘应明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此次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奖励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2项,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50项。其中,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谭永久、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和民荣获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攀枝花钢铁研究院院长梅东生等荣获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刘奇葆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获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他说,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我省跨越发展,确立了“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加强科技教育作为跨越发展的着力重点和发展路径之一,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这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以科技的跨越促进发展的跨越。

  刘奇葆指出,要着力更新理念,以应用的眼光看科技,用经济的眼光看技术,树立“技术就是经济”的观念,大力强化科技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一根本导向,围绕整合科教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这两个主要环节,从体制机制入手,促进中央科研单位与地方发展结合、军民结合、产学研结合,切实把我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加强科技攻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紧紧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科技瓶颈。要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要深化体制改革,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释放科技优势和潜能、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强化人才保障,突出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三个重点,抓好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建设西部人才高地,为推进我省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刘奇葆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科研基地和基础建设,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全民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蒋巨峰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他强调,要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和省自主创新的促进政策,激发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市场创新联盟。要统筹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要依托我省8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基地),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着力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要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探索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发展路子。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为推进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在会上宣读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谭永久、张和民同志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的通报》,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宣读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的决定》,副省长黄彦蓉就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评选和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作了说明。第五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谭永久、张和民和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代表梅东生在会上作了发言。

  会前,刘奇葆、蒋巨峰、秦玉琴等省领导亲切会见了获奖代表,并合影留念。

背景:

“熊猫之父”张和民:没有想到能拿奖

    昨天的颁奖会上,接过奖状的张和民激动地表示,没有想到能拿奖,自己只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情。

    张和民1983年从四川大学生物系毕业,当时正是箭竹开花大熊猫断粮的时候。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大熊猫受灾最严重的卧龙工作。当初,中外专家在卧龙的大熊猫野外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圈养大熊猫种群不能自我维持,只能从野外捕捉大熊猫来满足科研需要。“面对长期无法攻克的难题和压力,外国专家都纷纷撤离和转移研究方向。”张和民回忆说,当时中外合作建立的卧龙研究中心已经没有外国专家愿意留下来。和他一起先后分配到卧龙的100多名大中专学生,大多数也相继离开。

    1990年,张和民和他的同事们开始自己主持大熊猫科研工作。由于刚刚起步、设备技术落后,生活条件也极其艰苦。为了收集大熊猫资料,他们在海拔2500米的野外爬冰卧雪。在大熊猫的发情季节,冒着刺骨的寒风,长时间坚守在墙头,一次次的观察、实验。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张和民和他的团队基本解决了大熊猫繁殖的三大难题,还创新了“爱心喂养”等饲养熊猫的新方法。

    1995年的一天,张和民指导两岁的大熊猫“英英”练习爬树。突然,“英英”大发脾气,转头咬伤了他的小腿。为此,张和民住院休养了3个月。回忆起当初的惊险一幕,张和民笑了笑说:“‘英英’肯定是嘴下留情了,不然我的腿就残废了。”

    张和民拿着奖状感慨地说,“在科技攻关的过程中,我们大家没有想到过什么科研成果,没有想到过补助,没有想到过什么奖励和待遇。想到的只是如何解决面临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棉花“抗癌”专家谭永久:既感动也很激动

    为了攻克棉花“患癌”的难题,他和他的团队通过40多年的研究,发明了国际领先的棉花抗源种质;为了进行棉花抗病实验,他在射洪蹲点13年;早已退休的他,在因生病切除胃的2/3的情况下,仍然深入田间地头。昨天,年过七旬的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业务所长、研究员谭永久和老伴一起来领奖。他说,他既感动也很激动。

    棉枯、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的世界性疾病,棉农俗称棉花的“癌症”。1972年,棉花黄萎病防治被列为省重点科技项目,谭永久则是负责专家之一。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谭永久在射洪蹲点13年。一把尺子,一个口袋,一双草鞋,一天步行几十里,一年只回家两次,率领课题组踏遍了四川涪江、沱江、嘉陵江流域的所有病区,寻找抗源种质材料。“当时我们看着大片枯死的棉苗,心急如焚。”谭永久表示,为此,他们冒严寒顶酷暑,风里来雨里去,天天与棉农一道战斗在生产一线,最终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抗源种质。

    经过40多年的研究,谭永久创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棉花多抗病育种技术,全国利用这个成果选育出棉花抗病品种128个,占全国育成抗病品种的63.4%,在主产棉省推广应用面积近3亿亩,增产效益360多亿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