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科技创新,西攀高速公路的建设者创造出一个个“奇迹”,将昔格达土“变废为宝”就是其中之一。
由昔格达泥岩、泥质粉砂岩构成的土壤被人称为“昔格达土”,3亿年前,由于地质变迁,在攀西地区形成了大量含昔格达土较多的地层,这种地层存在承载力差、开挖后易风化、遇水易崩解等问题。在西攀高速公路建设中,昔格达地层给桥梁桩基、边坡及路基填筑压实等施工环节带来了巨大困难。 西攀高速公路将有关昔格达地层的科研工作作为建设之初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被交通部列为西部科研课题。经过近一年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该科研成果首次系统地取得了昔格达地层泥岩、泥质粉砂岩桩基设计推荐参数,得出了桩基设计计算的模型和计算参数,填补了国内空白,仅此一项,就为西攀高速公路建设节约资金近亿元。该项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后认为,可应用于攀西地区道路、建筑工程建设,也可作为其他半成岩地区或软岩极软岩地区的工程建设中参考应用。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攀枝花至田房高速公路、雅安至西昌沪沽等高速公路的昔格达岩层桩基设计中推广应用。 在打通昔格达地层这道“关卡”之后,西攀高速公路还首次将昔格达土用于工程填方,实现“变废为宝”,目前已合理利用昔格达土110万立方米,节约了大量土地和建材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