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接近张晓刚的知情人士透露,“攀钢系”集体跌停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当天,张晓刚抛开所有公务,即刻动身前往攀钢。 当晚19时30分,张晓刚飞抵成都,与攀钢班子成员开始了三个小时的紧急磋商。 资本市场的突变让张晓刚肩上的压力陡增,攀钢股价暴跌意味着鞍钢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兑现承诺,这大大出乎之前的意料,张晓刚必须根据攀钢的计划来决定自身的策略。 樊政炜深知,鞍钢的下一步动作几乎决定了攀钢整体上市的成败。张晓刚再次承诺,鞍钢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但200亿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作为12万鞍钢员工之首,不可能拿这笔钱冒风险。鞍钢的要求让攀钢班子成员不敢怠慢。樊政炜当即致电宝钢董事长徐乐江,确认与宝钢是否仍有合作的可能。在攀宝合作的可能性被打消后,攀钢终于下定决心,加入鞍钢。 8月14日,“攀钢系”三家上市公司股价均创下新低,其中攀钢钢钒跌至每股6.89元,攀渝钛业跌至每股9.98元,长城股份每股4.55元,均低于鞍钢承诺的现金选择权行使价。当天,鞍钢分别收购了攀钢系三家公司各5.09%的股权。 鞍钢公开表示,作为此次重组现金选择权的第三方,买入上述三家公司股票是为降低其社会公众股东行使现金选择权所需成本,公司在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在合适的市场时机下继续增持上述公司股票。 2008年9月9日,鞍钢再次在二级市场增持三家股票,分别持股已达10%左右。以当时三只股票的20日均价推算,鞍钢花费资金在33亿元左右。 为避免支付对价的短期现金压力,以及退市之忧,鞍钢推出二次现金选择权方案。根据该方案,于2009年4月23日前放弃首次行权的攀钢钢钒股东将取得第二次现金选择权权利,即于2011年4月25日至2011年4月29日期间按10.55元/股的价格行权。 以公布二次现金选择权时攀钢钢钒股价计算,二次行权价形成了超过20%的套利空间。丰厚回报吸引了大批资金追捧。2009年4月20日,攀钢钢钒以22.1亿元创下了自2007年11月以来的单日成交额新高。第二天,该股9.66元的收盘价已超过首次行权价。 从增加一次现金选择权到承诺一个有吸引力的行权价格,鞍钢的二次选择权战略为攀钢整体上市铺平了道路。截至攀钢整体上市首次现金选择权行权申报期结束,首次行权申报股数不足三家公司总股本的1%。 2009年5月6日,攀钢集团为实现整体上市而进行的换股吸收合并宣告完成,攀渝钛业(000515.SZ)、长城股份(000569.SZ)从6日起终止上市,股东原持有该两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已转换为攀钢钢钒股份。攀钢钢钒当日复牌交易。 在攀钢钢钒换股吸收合并攀渝钛业和长城股份的同时,共有263.35万股攀钢钢钒股份、7701股长城股份申报行使现金选择权。换股合并后,攀钢钢钒总股本增至49.76亿股,其中换股合并攀渝钛业新增股份约3.33亿股,换股合并长城股份新增股份约6.18亿股,总计增加约9.51亿股。攀钢集团合计持有19.91亿股,占总股本的40.02%,鞍钢集团持有5.9亿股,占总股本的11.96%,为第二大股东。 至此,鞍钢重组攀钢大局已定。 一位参与鞍钢、攀钢重组交易的人士也称:“这真的是个阴差阳错的结果,谁想得到股市(在2008年)会跌成那样。” 另一方面,国务院国资委的态度则改为明确支持。 2010年2月春节后不久,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视察攀钢。一位随行人员向《财经》记者透露,李荣融在这次视察中,要求攀钢管理层与鞍钢“真心实意地重组”。 李荣融还表态,鞍攀重组后,国资委会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拿出一定资金,注入新的公司。 疑虑重重,舍“本”保攀? 尽管已经获得了国资委的支持、国务院的批复同意,但对于目前的结局,当事各方的评价并不一致。 2010年5月,在被问及重组话题时,攀钢集团党委书记、*ST钒钛总经理余自只是笼统表态,“会有好处”。 攀钢集团内部人士介绍,鞍钢在四家央企里,一直保持着“老二”位置。鞍钢从2003年开始的技改比较成功,时任副总理的曾培炎对此颇为推崇。同时,鞍钢在精简机构、成本控制方面的改革进展也不错,“处级干部裁减得只有500多人,这很难得”。 鞍钢最大的优势之一还在于1965年援建攀钢所形成的历史渊源。 另有参与了“撮合鞍攀之恋”的券商则评价,“鞍攀”除了历史、文化上的相近,在采矿、冶炼、轧制等具体的技术环节,鞍钢也有一定的优势。而资金方面,鞍钢在完成鲅鱼圈项目后,并没有其他大的投资,相对也还宽裕。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私下却表示,鞍钢这几年来是“固步自封”,目前在国内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本身实力并不强。她并不看好两家的前景。 一位攀枝花市的官员更是直言,“几年下来,没想到会是这种‘最糟糕的结果’,这对攀枝花、对四川,打击都很大。” 这位官员认为最好的结果,就是攀钢继续保持独立发展的地位;其次,是与宝钢重组。 在重组攀钢之余,鞍钢与本钢重组话题也始终被屡屡提及。颇为流行的说法是,按2009年的粗钢产量计算,鞍钢、本钢、攀钢三家公司合并后的产量超过4200万吨,这一规模超过2009年全国钢产量首位的河北钢铁(4.05,0.12,3.05%)集团4027万吨,而成为新的全国老大。 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鞍钢与本钢同处辽宁省境内,彼此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其规模及综合实力在2005年之前,均在国内十大钢铁企业之内。两家合并重组的议题,则自1997年即被提出。2001年后,鞍本重组呼声再次高涨。 2005年8月16日,在辽宁省及多个国家部委的“撮合”下,鞍钢与本钢合并组成的鞍本钢铁集团公司(下称鞍本集团或鞍本)在沈阳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同年10月,鞍钢集团率先实现整体上市。2006年底,本钢集团亦完成了钢铁主业的整体上市。 辽宁省政府一位官员介绍,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曾对鞍本联合寄予厚望,认为两家企业的联手将推动辽宁成为钢铁强省,并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产生重要影响。 时隔近5年后,鞍钢与本钢一直没有进行资产层面的整合,生产、销售、人事安排诸多关键环节,均是“各司其政”。所谓鞍本集团,到目前只是挂牌、合并财务报表。 尽管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现任辽宁省委书记王珉、鞍钢总经理张晓刚、本钢董事长于天忱均对媒体公开表示,鞍本合作2010年会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但至少时至6月,鞍本之间尚无明显的动作,反而是本钢另有重大举动。 2010年5月下旬,本钢一位公司高管透露,本钢与同在本溪市的北台钢铁重组现在已被正式提上日程,辽宁省为此已成立“本钢-北钢联合重组领导小组”,推动两家钢铁企业的重组工作。目前本钢、北钢两家企业钢铁产能分别为1100万吨和1000万吨。 有冶金行业的资深专家对《财经》记者分析,在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等省属大型钢铁集团纷纷成立的情况下,辽宁省也有了成立“辽宁钢铁集团”的设想,其中本钢、北钢的整合即是设想的一部分,“一旦辽宁成立省一级别的钢铁集团,鞍钢将非常被动。” 而鞍钢的内部人士并不讳言:“鞍本联合目前其实处于完全停滞状态,我们已暂时搁置鞍本一事,确保全力推动攀鞍整合。” 权威的消息渠道证实:“此前鞍钢就重组本钢一事,几次给国家写报告,等待批复,但都没有结果。本钢整合不动,鞍钢显得有些精疲力竭。中央高层现在也已明确表态,让鞍钢优先整合攀钢,把本钢先放一放。” 鞍本之合,时过近5年,“虽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双方人士回答趋于一致:“鞍钢属于央企,而本钢是辽宁省属企业,因此在税收、人事、人员安置等问题上迟迟不能达成一致。”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李拥军博士则认为,由于国内大中型钢厂基本都是国有控股企业,其相对单一的产权结构对市场压力和成本压力的敏感性较差,缺乏形成联合重组的内在动力;而且重组的模式单一,基本是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资产的划拨调整,这并不是严格市场意义上的重组;在跨地区企业重组方面缺少有效的利益平衡机制,被兼并地区在税收分配、人员分流、企业债务转让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利益“博弈”。 数位四川省及攀枝花市的政府官员,包括政府智囊们对此却不认同,“同样是央企重组地方国企,为什么宝钢可以较成功地重组八一钢铁,为什么武钢可以重组昆钢,甚至为什么攀钢可以重组攀成钢?挂牌五年不成功,鞍钢自身就没有原因吗?它有什么理由能让我们信服它有能力重组整合好攀钢?” 接下来鞍钢攀钢会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整合重组,《财经》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双方正在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揭牌仪式做准备。 国资委一位官员称,此番国务院批复同意的攀鞍重组计划里,并不涉及具体的人事安排以及交易细节。更具体的重组方案,双方还没有上报到国资委。 惟一可确定的是,生于1948年的攀钢董事长樊政炜不会“实质”出现在新的鞍钢集团管理层中了,“中央明确规定副部级干部63岁退休,这点没有太多的疑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