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7月20日)

2010-07-20 17:08 来源:商务部 作者:综合 阅读

  7月20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坚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向大家通报上半年我国商务工作运行的有关情况。

  一、消费市场运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在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作用下,国内市场发展总体平稳,市场消费好于预期。主要特点有:

  一是市场消费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上年同期加快3.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据商务部监测,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食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8%,服装零售额增长17.8%,鞋帽零售额增长14.2%,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12.5、11.6和9.0个百分点。

  二是大型流通企业销售旺盛。由于中高档商品需求回暖,大型流通企业销售恢复较快。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增长30%,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千家重点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17.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4.1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继续加快。家电、汽车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上半年,全国汽车销售902万辆,增长47.7% 。据商务部监测,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车辆17.4万辆,发放补贴资金24.2亿元,拉动新车消费205亿元。家电下乡产品累计销售3251.8万台,实现销售额678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倍和3.2倍。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通讯器材类增长14.9%,金银珠宝增长27.9%,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27.8和16.4个百分点。

  四是部分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受自然灾害、供需偏紧等因素影响,蔬菜、粮食等部分农产品价格出现一定上涨。上半年,我部重点监测的57种主要生活必需品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前5个月扩大0.3个百分点。粳米、籼米、面粉、蔬菜批发价格分别上涨15.1%、5.1%、4.5%和26.3%,但4月底开始,蔬菜农产品价格开始回落。6月份当月,农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6%,蔬菜价格环比回落18.3%。7月初,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最高点4月底回落30.6%,比年初回落22.8%。

  针对今年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状况,从4月初开始,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3次中央储备肉定向收储和5次公开竞价收储。目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鲜猪肉批发价格已连续7周回升。上周(7月12-18日),商务部监测的鲜猪肉平均批发价格达15.65元/公斤,比4月初上涨6%,比5月底的最低点上涨了8.2%。

  总体看,下半年消费市场仍将呈现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一是国民经济继续向预定目标发展,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为消费市场提供了空间;二是居民就业和收入水平继续增长,将提升消费能力;三是国家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二、对外贸易情况
  (一)对外贸易在去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快速恢复。在我国稳外需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和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今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加快恢复。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值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比2008年同期增长5.7%;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比2008年同期增长14.2%。

  (二)对新兴市场出口高速增长,出口市场继续保持多元化趋势。我国与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带动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上半年对东盟出口646亿美元,同比增长45.4%,比总体增速高出10.2个百分点,东盟超过日本成为我第四大出口市场。对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出口总计453.6亿美元,同比增长58.1%,比总体增速高出22.9个百分点。

  (三)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进一步扩大,为其克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我国有效实施进口促进政策,继续成为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成为美国、欧盟、印度、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第三大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1-5月美对华出口增长39%,高于16.7%的自华进口增速;据日方统计,1-5月日对华出口增长51.2%,高于22.1%的自华进口增速;欧洲统计局最新数据也显示,1-4月欧盟对华出口同比增长42.9%,远高于同期欧盟总出口16.5%的增幅。许多WTO成员表示,中国在应对危机中保持了市场开放,立足扩大内需应对危机,没有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支撑了受危机影响成员的出口。

  (四)进口持续扩大,贸易平衡状况明显改善。我国进口同比增长52.7%,高于出口增幅17.5个百分点,总体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上半年贸易顺差5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顺差409.1亿美元,降幅达42.5%。一般贸易由上年同期64亿美元顺差转为371亿美元逆差;对日本、东盟、韩国和台湾等周边国家、地区逆差合计1087亿美元,同比增长89.1%。

  (五)外贸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预计全年外贸将呈“前高后低”走势。国内外因素叠加聚合,后期外贸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外需增长势头放缓。主权债务危机使多个欧盟国家财政政策由扩张转向收缩,将极大地制约欧盟消费和投资增长。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开始收紧货币政策。随着危机后补库存过程的逐步结束,我出口市场今后进一步扩大的空间有限。二是企业成本压力明显增加。据企业反映,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涨约20%-30%。用工成本也有不同程度上涨,导致企业出口利润空间缩小。三是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今年上半年,我国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加上前两年高发的案件裁决延续执行,多起案件的累积效应对今后一段时间出口的影响不容低估。

  面对当前复杂形势,我们将继续保持各项稳外需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并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我们愿继续与各贸易伙伴携手,继续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削减贸易壁垒,为世界贸易全面复苏和持续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

  三、吸收外资情况
  上半年,全国非金融领域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377家,同比增长18.8%;实际使用外资5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虽然吸收外资已经实现连续11个月的增长,但总体规模仍低于2008年同期水平。主要特点有:

  (一)外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8.3%,高于总体增幅18.7个百分点。制造业吸收外资所占比重为47.9%,下降约8.3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有较明显提高,增加约6个百分点,达到44.9%。研究与试验发展、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吸收外资分别上涨243%、279.4%。

  (二)西部地区对境外投资的吸引力增强,东中西部均实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双增长”。1-6月,东部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9.1%,中部11.8%,西部31%,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84.3%、10.8%和4.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9.3%、22.7%和20.8%,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86.8%、6.6%和6.7%。

  (三)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绝大部分实际对华投资均有一定幅度增长。对华投资前10位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美国、日本、韩国、英国、荷兰、德国和沙特。1-6月,香港实际投资同比增长28.7%,超过317亿美元,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55%;新加坡增长36.5%,达到27.5亿美元;美国增长15.1%,达到21.6亿美元。

  (四)外商投资企业运营总体保持相对平稳态势。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7281.5亿美元,增长40.4%,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3.7%。其中,出口额3853.1亿美元,同比增长33.6%,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4.7%;进口额3428.4亿美元,同比增长48.9%,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2.8%。同期,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8478.7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国税收收入(40295.76亿元)的21%。

  (五)服务外包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5月,全国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105家,新增从业人员18.2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达12.4万人,占68%。全国承接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139.2%,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39亿美元,同比增长106.3%。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稳外需、促就业、保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

  四、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情况
  (一)对外直接投资。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1个国家和地区的184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下同)178.4亿美元,同比增长43.9%,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40亿美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22.4%。主要特点有:一是我对主要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1-6月,我对美国直接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3.6倍,达到6.05亿美元;对东盟直接投资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5.7%;对欧盟直接投资4.0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2%;对俄罗斯投资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8.5%。二是地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累计投资达到7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6.7%。山东、浙江、上海、安徽、广东、辽宁、江苏、云南等位居地方投资的前列。

  (二)对外承包工程。上半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373.4亿美元,同比增长16%;新签合同额549.4亿美元,同比下降15%。新签合同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90个,合计409.2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4.5%。完成营业额居前两位的地区是亚洲和非洲,上述两个地区完成营业额占比高达85.7%。新签合同额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地区)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土库曼斯坦、土耳其、苏丹、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安哥拉和利比亚。上述国家(地区)合同额总计244.6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4.4%。新签合同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屋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石油化、电子通讯、制造及加工等行业。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3780亿美元,签订合同额6152亿美元。

  (三)对外劳务合作。上半年,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7亿美元,同比增长0.5%;新签合同额41.7亿美元,同比增长21.2%。上半年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19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0.4万人,6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80.45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4.85万人。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690亿美元,合同额716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536万人。
 
  五、中国积极推动多哈谈判情况
  应上海世博局邀请,世界贸易组织(WTO)将于7月22日在上海世博会中心举行“WTO荣誉日”庆典活动。这是WTO首次在中国举办荣誉日活动,旨在配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通过世博会平台,向全中国、全世界人民宣传多边贸易体制对世界经济和各国贸易发展的贡献,推动贸易为城市发展服务,共创美好生活。WTO总干事拉米将专程来华出席有关活动,并在京拜会王岐山副总理、陈德铭部长。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抓住机遇,积极、有效参与和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入WTO九年来,中国切实履行承诺,认真行使权利,通过积极参与WTO各项活动,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赢得了WTO成员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肯定和赞赏。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成员和新加入成员,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多哈谈判,参与了WTO部长级和高官级的谈判和磋商,举办了2005年大连WTO小型部长会,在同年12月香港举行的WTO第六届部长会上发挥了桥梁作用。在2008年7月小型部长会上,中国受邀参与“七方”(G7)部长小范围磋商,首次进入多边贸易谈判核心决策圈。2009年,为打破僵局,推动谈判,中国及时提出“尊重授权,锁定成果,多边谈判为基础”的三项谈判原则,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并体现在两次二十国集团峰会宣言中。2009年底的WTO第七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呼吁改善和加强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成员共同向世界发出“开放、前行、改革”的积极信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