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集团矿业公司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矿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利润逐年增长。现已形成年采剥总量3500万吨,产钒钛铁矿石1040万吨、钒钛铁精矿500万吨、石灰石成品矿163万吨的生产能力,被誉为钢铁生产的“粮仓”,2005年获得全国冶金矿山“十佳厂矿”称号。
一、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攀钢集团矿业公司提出并坚持了“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着眼于中长期发展、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展了铁矿山矿石性质配矿攻关、“朱、兰两矿中深部开采修改初步设计”,根据攻关成果,制定实施了《朱兰两矿矿石配矿实施细则》,实行多铲、多矿带、多品级、同车档协调配矿,实现了贫富矿合理搭配,每年利用极贫矿近70万吨。开展了朱矿南帮扩帮、石灰石矿滑体压矿回收开采等重点工程建设。其中,朱矿南帮扩帮工程增加品位为35.7%的优质矿石储量4522万吨,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矿山;石灰石矿滑体压矿回收开采工程增加品位为54.51%的优质石灰石矿储量1062.55万吨,延长朱矿和石灰石矿服务年限9年,总体经济效益分别达12亿元和2.9亿元。 攀枝花矿为共生矿,矿石嵌布粒度细密,平均含铁31.3%,选矿、多金属分离回收难度大,该公司坚持“精料”方针,不断提高钒钛磁铁精矿品位。加大对工艺技术改造力度,不断挖掘现场生产潜力,先后开展了选矿细破闭路改造、选矿阶磨阶选工业试验研究等技改和科研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目前,钒钛磁铁精矿品位已从投产初期的50.24%,提高到现在54.50%,实现了稳定矿山产能、提高精矿质量和节约资源、优化资源利用的目标。 为了解决接续矿山问题以及扩大矿山生产规模,公司积极主张并力促白马铁矿建设。现白马铁矿一期工程已开工,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2097.66万元,完成物资设备招标21102.55万元,进口设备投资345万美元。与此同时,新建石灰石矿竖窑1座,新增年产CaO含量达88%的高质白灰8万吨生产能力,年创经济效益165.62万元;新建石灰石矿普立窑3座,已形成年产高镁灰6万吨的生产能力,年新增效益87万元。 二、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围绕制约矿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以挖潜改造、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重点,加大科技攻关和技改力度,建立起了既能保证科技投入,又能促进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适应矿业发展的科技管理体制。从2002——2004年,公司总投资35670.56万元,技改投资占总投资的83.96%,2005年仅“选矿厂阶磨阶选改造”一项技改投资就达1.5亿元左右。 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陡坡铁路运输系统研究》,在我国露天铁矿尚属首次,经科研人员三年多不懈努力,完成了150吨和224吨电机车牵引重载列车在40‰—45‰陡坡路段运行试验,有效解决了矿山深部运输难题,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2004年度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2004年度冶金矿山科学技术特等奖。 公司投入300万元,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矿山设计研究院在科技进步中的核心作用,把矿山设计研究院打造成为公司的科研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建立了科研人员的技术贡献与收入挂钩的创新创效激励机制,调整了矿山设计研究院的科研方向,把科研工作与指导现场的生产经营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与拓宽科技服务范围结合起来,改写了开发建设攀枝花以来,攀西地区没有采选实验室的历史。 以建设数字化矿山为目标,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以计算机网络应用为重点,不断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健全和完善了物资管理网络和财务管理网络。开发了“露天铁矿地质、测量、采剥计划信息管理系统”、“合理化建议与技术改进管理系统”、“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软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自动化水平。 三、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 在攀枝花共生矿中,最具有开采价值的是钒和钛。钒和钛的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攀钢矿业公司始终把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开发攀枝花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尾矿资源的利用是矿山企业利用数量和价值最大的二次资源。目前尾矿库尾矿堆放量已达6亿多吨,攀钢已对其中的钒、钛进行了综合利用,形成年产钛精矿28万吨、年产钒渣13万吨、其他钒产品1.9万吨的规模。矿业公司硫钴精矿的利用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半工业试验,在市场有需求的情况下,可实现产业化。钪、镓等贵、稀有金属的利用已经被列入重点研究项目,正在加快试验和研究的进程。公司还对选矿厂循环水回收利用系统进行改造,并大力推广应用水环式真空泵,降低了铁精矿水分,提高了循环水利用率,降低了新水消耗,年节约生产成本500万元。 同时,不断加大尾矿、粉尘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力度,把尾矿、粉尘治理和土地复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每年选矿产生的540万吨尾矿被输送到国内最大的尾矿库,并于2001年12月30日实现零排放,为我国的资源储备和长江上游环境保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投入资金3370万元,开展了排土场、荒坡、尾矿坝等的复垦、植被、绿化以及水土保持、还田还地等工作,每年荒山绿化达1.37万株,累计复垦绿化荒山155.74公顷,公司荣获攀枝花市环境保护守法先进集体称号。 四、精心绘制蓝图做大做强矿业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走科技创新之路,是做大做强的决定性因素。“十一五”期间,攀钢矿业公司将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资源消耗与建设节约型企业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攀钢矿业公司将从每年的销售收入中提取1.5%作为科研开发经费,用于科研开发和矿业技术中心建设。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开展生产系统信息自动化研究。采用无线数据通信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系统),采集全矿设备的位置、作业内容、工作状况,包括采矿及运输设备的作业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对采、装、运等设备进行优化调度,并研究开发矿岩运量监测系统,以达到提高设备作业效率、降低成本、节约能耗的目的;将生产调度系统、无线数据通信系统与全矿计算机联成网络,提高矿山管理自动化水平;加强爆破技术研究,即降低矿石粒度与爆破关系的研究,达到“以爆代破”的目的,从而降低矿石加工的综合成本;加大尾矿综合利用攻关力度,研究利用尾矿生产建筑材料的途径,变废为宝;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境界外矿石回收的可行性、回收方式、回收时机,延长本部矿山的服务年限,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十一五”末,攀钢集团矿业公司将达到年产钒钛铁矿石2200万吨、钒钛铁精矿846万吨、球团矿48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润8亿元以上,把攀钢集团矿业公司建设成为矿产品主供攀钢集团,涵盖西南地区,辐射全国,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管理高效的现代化钢铁钒钛原料基地。 攀钢集团矿业公司党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