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攀枝花市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2007-10-13 16:03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晏洁 徐铭 阅读

 记者手记 2003年4月9日,攀西地区第一个民间资本进入钛资源深加工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攀枝花兴中钛业有限公司”在我市钒钛产业园区注册成立。

  2005年1月兴中钛业建成,当年3月18日正式投料带负荷试车,短短8天,兴中钛业实现了国内万吨级钛白粉厂最短时间打通生产流程的记录,半年后便实现达产目标。8月,全球最大的硫酸法钛白生产企业——芬兰凯米拉公司在对兴中钛业进行实地考察后决定与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兴中钛业正式成为凯米拉公司的“贴牌”生产商。与此同时,该公司生产的锐钛型钛白粉成功进入我国造币领域,成为人民币纸用钛白粉指定生产商,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的纸币中含有该公司生产的钛白粉。至此兴中钛业公司实现了产销率100%的经营目标。

  兴中钛业有限公司作为我市第一家进入钛资源深加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建设、经营、技改目标,成为攀枝花地方钛工业发展的“领头羊”。该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建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兴中钛业于2006年下半年投入600余万元进行扩能改造,目前钛白粉年产能已提高50%;在2007年上半年通过提质技改,我公司率先成为全市第一家生产金红石型钛白粉粗品的民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兴中钛业将致力于打造硫酸法钛白生产清洁工厂,努力为攀枝花地方钛产业创造更多的奇迹。”

  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28亿元,占当年全市GDP的18.2%;2006年,这组数据变成了83.42亿元和28.8%。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7.22亿元,占全市GDP的31.2%,民营经济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列全省排第一位。活跃的民营经济,犹如苍穹繁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添光加彩。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民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突出,业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加快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并将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优化服务质量,鼓励、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同时,我市坚持市领导联系企业制度,通过定期深入重点民营企业调研,全面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积极研究解决阻碍企业快速发展的各种问题,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此外,我市还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交通、能源、城市建设等状况,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截至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3.42亿元,占全市GDP的28.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1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0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0.68亿元。民营经济在我市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分别由2002年底的24.6%、11.7%、34.4%提高到28.5%、24%和42.3%,民营经济已成为攀枝花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2002年,为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市响亮地提出了“工业强市”战略。在推进民营工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加快了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的步伐,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多领域、多层次发展。随着龙蟒、恒为等一大批投资大、起点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工业企业的蓬勃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6年,全市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44.97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比全市民营经济增速高5.1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高8.8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对全市民营经济贡献率达65.1%,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为31.9%。

  近年来,随着五十四批发城、攀西建材城、泰隆国际商城、德铭阳光、温州商城等大型商城投入使用,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及各县(区)工业集中区的建成,我市民营经济逐渐步入专业化、园区化、产业化,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创收能力逐步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改善。

  在总量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我市民营经济发展领域还由过去的工业、房地产为主向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文化娱乐业等多领域发展,并涉足全市交通运输、电力生产、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行业。其中,全市房地产、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分别达到88.2%、82.7%、75.1%、54.5%和17.3%。

  发展效益日益突出

  我市民营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还充分发挥其产权清晰、运作机制灵活、市场适应能力强的特点,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使广大群众得实惠。

  2006年,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7.5%;实现税金12.7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含国税和地税)的22.4%,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经济发展。同时,民营经济还以灵活的用人机制,缓解了就业压力,截至2006年底,全市民营经济实有从业人员达19.15万人。此外,民营经济在增加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6年,城市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达633元,农民人均从事非农产业经营性收入达456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