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社评 中国收入不均最令人担忧的特征,不是其水平,而是其增长速度。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已超过了中国的收入不均水平。中国收入不均的增长速度,已产生了令人不安的冲击,其症状就是社会日益动荡,尤其是农村地区;强硬派人士则抓住这一点,试图阻挠国家继续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本周,中国的领导层对此做出了回应,推出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和举措。其中的主要措施是,增加农村教育卫生支出,提高农业补贴,取消农村人口的农业税。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首先,中国应该认识到,让4.5亿人留在农村务农,无法解决收入不均。中国的可耕地太少,无法养活这么多人,而补贴传统农作物产量效率极低。无论是农民进城寻找薪酬更高的工作,还是工作岗位下乡去找他们,农民的未来大多都不在农业上。政策应当促进这一转变,而不应试图阻止它。 此外,今年计划用于农村支出的430亿美元特别拨款,几乎不会缓解这一问题。持续扩大的财富差距,不仅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现象。沿海省份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地区间差距拉大,甚至造成了这些地区农民间的差距拉大。江苏省的人均收入,是贵州的四倍。大城市的不平等现象也在加剧。这两股趋势都需要系统、持续的国家政策,而不只是旨在安抚一部分人群的零星措施。 中国需要制定长期的社会福利战略,并更慷慨地给予资金支持。预算收入的强劲增长,意味着政府对此可以承担。中国应该重新部署用于基建工程的大规模支出,因为其中一些只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 然而,仅仅增加经费并不能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除非中国进行大胆的机构改革,否则大部分资金将被浪费,成为地方官员腐败成风、组织不善、管理欠佳和结构性衰败的牺牲品;这些问题正困扰着中国曾广受赞赏的卫生和大众教育体系。 这是一个庞大的任务。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而本周提出的措施仅仅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开始。完成这项任务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