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6日,在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宝石村小,三个年级的三十多个孩子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的在听老师讲课,有的在埋头做作业,一双双眼睛格外有神。对于这里的孩子们来说,2007年的冬天是温暖的,2007年也是他们的“温暖年”。政府出资7万多元对以前土木结构的旧学校进行了改造,他们再也不用在四壁透风的教室里上课了。
民族地区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是2007年全市惠民行动工程之一,市、县两级部门共投入资金332.1万元,涉及盐边县红宝彝族乡、格萨拉彝族乡、和爱彝族乡、永兴镇、温泉彝族乡、箐河傈僳族乡、红格镇、益民乡、国胜乡、红果彝族乡等10个乡镇。 过去,宝石村小的孩子们都挤在村里一间用木板、石头搭建成的土木结构小屋里上课。常年的风吹雨淋,使墙上的泥土脱落,裂缝随处可见;房顶的瓦片破败不堪,小雨小漏,大雨大漏,冬天孩子们坐在教室里被冻得瑟瑟发抖;没有窗户,不通水电,教室光线昏暗,很多时候孩子们只能到屋檐下上课。而如今,雪白的围墙,整洁的大门,灯光下宽敞明亮的教室,新建的教师宿舍、厨房、厕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自从搬进了新教室,孩子们上课不仅不用担心漏雨,也不怕天暗上不了课,更不用吃冷食了。在格萨拉彝族乡海拔2700多米的宝石山上,宝石村小在周围村民的眼里,已然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了解,2006年以前,全市民族地区有45所土木结构村小校舍。这些校舍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校舍常年漏雨、墙体开裂、门窗朽烂、房梁变形,安全隐患严重,极大影响了民族地区正常教学。2006年起,市教育局、市民宗委、市财政局启动了全市民族地区45所土木结构村小校舍改造工程,当年完成了21所,市委市政府将其余24所土木结构村小改造列入了2007年全市惠民行动工程之一。 改造工程于2007年4月12日启动,5月9日全面进场施工。市、县两级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乡镇和教育主管部门及项目学校克服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等困难,于2007年8月30日将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市民宗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投入资金228.7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4025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室36间,教室建筑面积2052平方米,可容纳1200名孩子上课;厕所建筑面积605平方米;教师宿舍建筑面积1368平方米。另外,盐边县政府还投入资金90万元,实施了24所学校的围墙、大门、地面硬化及附属设施扫尾完善工作。同时,市教育局、市民宗委、市财政局还筹资13.4万元,为改造学校配套了新课桌椅1026套。9月1日秋季学期开学,改造点学生全部进入新教室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