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农民谋利益,现在村里用水困难问题解决了,公路也修好了,种出来的水果蔬菜可以自己运到城里去卖,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盐边县格萨拉乡韭菜坪村的村民安世东激动地告诉记者。 “十五”期间,全市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致富奔小康。 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必由之路。近三年来,全市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达到了近1.2亿元,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截至2006年10月,我市水利建设投入资金3.3亿元,新增蓄水能力112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90余万立方米,恢复改善灌面2万余亩。2005年9月至今,我市在烟草行业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的支持下,由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管理,烟农投劳投资,开展了大规模的烟水配套微型水利工程建设。该项目总投资9884万元。截至2006年3月20日,全市动工新建水窖39644口,完工37988口。经国家验收,合格水窖34554口,新增蓄水91.79万立方米,可确保9.2万亩的烟田(地)移栽用水和抗旱保苗用水,彻底解决了8个旱山村的缺水问题,每年能生产烤烟产量25万担,实现烟农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烟水配套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我市中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边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项目建成后,既保障了烤烟生产用水,又能起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减少农业灾害等作用。同时,万亩烤烟基地的建成,形成了观光农业的亮丽风景,丰富了攀枝花的旅游景观。 “人饮解困”解决农民当务之急 每年的2—5月是攀枝花的旱季,吃水难就成了摆在部分农村缺水地区人民面前的老大难问题。“我们这里水比金子都贵,不仅要烧饭烧水,还要用来洗脸洗脚。”红格镇新隆村的何宇菊这样对记者说。 彻底解决我市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是市政府对群众的庄严承诺,列入了市政府2006年为民办实事目标,并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加强了督察督办。 2006年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项目,涉及全市33个乡(镇)、86个村、179个村民小组共计3万人。整个工程于2006年6月启动,2006年12月18日全面完工,完成投资999.92万元,彻底解决了我市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边远山区、旱片死角30694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这些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的解决,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缺水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必将对我市缺水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畅通工程架起致富桥梁 “过去的村道是一条横跨河沟的土路,每逢下大雨就会断道,不仅车辆无法通行,有时连村民出行也有困难。现在公路修好了,我准备买台车专门跑运输。”银江镇阿署达村的村民余国富对畅通的通村公路寄予了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不仅使我市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物资流通和农产品运输渠道不畅等问题,而且还对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公路畅通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十五”期间,我市累计投资3亿多元修建通村公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 能源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农村能源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大事。近年来,我市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来抓。以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按照建池、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推进的模式,精心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 目前,全市已建成沼气池5.6万口,占适宜农户的45.8%。去年以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7033平方米,新建改建省柴节煤灶6849户,新建沼气综合利用5000户,建成能源综合利用示范点21个,完成“一池三改”2336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