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村庄整治“五要诀”

2007-03-12 02:2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杨明生 阅读
 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如何才能有条不紊、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笔者认为,关键应做到五点:

  规划为先 就是要把规划摆在村庄整治工程的首要位置,不断提高规划水平,改变当前工程建设中档次不高的落后局面。一是要突出前瞻性。要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5至10年的规划期限。二是要突出科学性。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古建筑,并与当地基础设施水平相适应。规划编制的数量必须服从质量,必须有效地指导建设。三是要突出群众性。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既要尊重地方民俗风情和生活、生产习惯,又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广纳民言、“让民做主”,以广大农民的群体智慧弥补少数领导、专家的不足。

  质量为重 就是要狠抓村庄整治质量管理,避免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一是把好招标关。实行公开招标,挑选有资质等级的、质量过硬的施工单位来参与村庄整治项目建设。二是把好建材关。规范建材市场,整顿生产者,治理销售者,教育使用者,引导农民选购合格产品,抵制不合格建材,杜绝因材料不合格造成的质量与安全事故。三是把好建设关。组织力量编制、修订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又符合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农民自建住宅标准、通用设计图或标准设计图集,逐步引导农民自建住宅由传统结构型向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结构型转变。四是把好监督关。加强村镇建筑队伍的技术培训工作,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民自建住宅施工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以指导施工,定期对村庄整治建设项目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留隐患。

  生态为根 就是围绕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和地理条件,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坚持整治与保护并举,维护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一是治水。加强以河道、池塘生态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充分发挥河道、池塘的综合功能。二是建绿。加强村庄绿化工作,做到住宅铺绿、田头增绿、道路添绿、处处见绿。三是控污。加大对农村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特色为魂 农村人多地广,“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千差万别,在村庄整治过程中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各地的传统、习惯和风俗,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体现农村特色。二是体现地方特色。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解决农村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取直道、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截直河道,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三是体现产业特色。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实行“一村一策”,注重和谐自然景观保护,浓郁乡情民风开发。发展农家乐的村庄城镇要注重休闲乡村生活的展示,注重优美庭院风光、自然经济农耕模式的建设和保护,尤其是要加强具有地域特色产品的开发。

  农民为本 在新农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农民为本。一是要相信农民的自主能力,引导农民群众主动、积极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二是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从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杜绝违背客观规律、违背民心民意、加重农民经济负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三是要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要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要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要让农民来评判。新农村建设建什么,要由农民群众说了算;怎么建,也要由农民群众说了算;建到什么程度,还是由农民群众说了算。不能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