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农业乡镇“一乡一品”的生动实践

2007-04-16 10:08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周越 阅读
 多样的地形,独特的气候,广阔的地域,是我市发展特色农业不可或缺的天赋。

  科学的规划,深度的调整,合理的布局,为我市发展特色农业把握了旋律的基调。

  特色水果,早春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生物产业,是我市“十一五”发展特色农业的主攻目标。

  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如今,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带初具形态——

  河谷地带:粮食、水产、早市蔬菜;

  中山地区:烤烟、水果、蚕桑、甘蔗;

  高山区域:干果、茶叶、种草养畜。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我市必须破解的重要课题。

  现在,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我市众多农业乡镇已在自觉实践“一乡一品”的生产模式。

  ●借助传统经验,提供先进科技,发挥协会职能,挖掘潜力,走“支部+协会+农户”之路,米易县得石镇的黑山羊产业发展堪称范式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虽然得石镇没有游牧时代那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但在它31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从海拔1100米至2960米之间,山地草场连片,牧草纵横;羊群游走其中,宛若朵朵黑云涌动。

  去年,全镇山羊出栏18500只,存栏24650只,户养50—100只的规模养殖户有132户,户养1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有34户。在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68元中,山羊产业所作的贡献率约占30%。

  得石是米易县最南端的一个边远乡(镇),境内山高沟深,6个村中有4个彝族村,素以农业为主。

  该怎样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这是一直困惑镇党委、政府的难题。

  经深入调查发现,当地农民尤其是少数民族普遍都有放牧的传统,并且有丰富的养殖经验。他们对养羊有特殊的情感和强烈的愿望。

  “满足群众发展生产的需要,既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也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镇长李彬说。

  2002年,镇上两次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的教授前来实地搞山羊养殖业项目论证,并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养羊富民”规划,提出了到2009年实现“户平养羊30只,人均增收800元”的目标。当年,市、县农牧部门就为该镇进行了金堂黑山羊引种实验,一举获得成功;而纯繁种羊具有的适应性强、生长快、一年双胎、一胎多羔等特点,更是深受养殖户喜爱。

  虽然如此,镇党委、政府并没有浅尝辄止,他们清楚:从示范养殖的成功到规模养殖,最后形成产业,还有一段艰辛而漫长的道路要走。

  仅试点、示范养殖,很难壮大规模。仅农户自行养殖,落后的管理水平不利于优良品种的推广。仅农户分散经营,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又不利于产、供、销一体化流程的形成。

  深思出决断。由村支部承头,确定各村重点养殖户,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推行种草养羊,培养养殖骨干。得石镇养羊协会应时而生,成为米易县首家养羊专业技术协会,并聘请了市、县农牧局的专业人士为技术顾问。协会把关品种,提供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负责种羊产销。农户在政策、技术和项目的支持下,讲求科学养殖,实行标准化圈舍,合理采用放养与圈养方式,并按要求组织销售。

  “统一引种,分户喂养,集中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随“支部+协会+农户”的利益联盟体的结成而步入正轨。养殖户从中获得最大化的利润。

  至今,得石镇是米易县首个黑山羊种羊基地,是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认定的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并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今年,将基本建成黑山羊种羊纯繁基地,全镇本地羊品种改良面突破五分之一。

  “养羊成了我们全村人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现在我们村有200多户养羊,占总户数的70%,有羊子6600多只。去年我们村靠卖羊子人均纯收入240元,今年力争突破300元。”黑谷田村的支书蒋启文在4月3日记者采访时饶有兴趣地说,养有技术指导,卖有组织协调,人们都很积极,只愁草地少了,要想扩大规模,只得多种牧草。

  ●依托自然优势,实施精品种植,树立品牌形象,广拓市场,以节庆为媒,造势搭台,招商聚财,仁和区大田镇的石榴产业发展独树一帜

  谁道四月芳菲尽?大田石榴花似火!

  车过仁和,往总发方向继续前行,出总发不久,便进入大田镇辖区。一路逶迤而上,银鹿村、片拉力村、斑庄村、大田村……沿途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成片林立的石榴树,猩红的小花朵密密麻麻地缀满枝梢,好像夏夜天空上的繁星。

  “石榴已成为我们镇真正的支柱产业。现在全镇种植户有1800多户,占总户数的比例接近90%。今年石榴总产量力争超过430万公斤,农民依靠它努力实现人均增收240元以上。”望着那漫山遍野的石榴树,4月4日,镇党委书记王顺强一边喜看长村,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的目标。

  大田村的支书张岗说,他们村里80%的人的收入全靠石榴。去年他家3亩石榴卖了1.5万元,增收6000元。发展石榴,路子对了,钱也多了,非常实在。只要种了石榴的村民,没有哪家不是积极投入生产的。

  大田镇的石榴已达1.7万亩;人均石榴面积近1.9亩,是人均耕地面积的2.4倍。去年,全镇石榴产量为400万公斤,总收入1300万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4235元中,石榴收入的比重占49%。

  现在,大田镇已形成了以莲花山300亩“绿色食品基地示范园”、前哨组50亩“石榴核心园”、大田村至斑庄村3000亩石榴生态长廊等为特色的石榴经济景观带。

  追溯大田石榴发展的历程,从项目论证到商标注册,几个节点不能忽略。

  当地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地方做好种植文章。1990年,他们先后到凉山会理、云南蒙自等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论证、比较,一直认为本地光热资源充足,土壤、气候适宜,是发展石榴的自然优势。几年的引种、比选、试点、示范,确定了独具特色的大青皮软籽石榴品种。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管理方面的标准体系。1993年,大田石榴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996年,攀枝花田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运营,成为大田石榴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1998年,大田石榴成功注册“攀西”牌商标。

  随着大田石榴声名鹊起,生产中的弊端也日渐凸显:规模小,营销网络差,品牌意识弱,市场竞争乏力。

  没有市场的眼光,就没有新的突破。镇党委、政府从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需要出发,决定向上申报注册“中国攀西石榴节”,以节庆为媒,借助新闻媒体强大的舆论声势提升品牌形象,广聚商气、人气和财气。

  2002年9月、2003年9月、2005年9月,大田镇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三届“中国攀西石榴节”。由此打开了通往北京、湖南、贵州、浙江等地的销售渠道,吸引了数十家外地客商订单营销,甚至实现了由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独家经销这一产业化经营的终端营销方式。

  实施精品战略,产生规模效应,走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已成为大田镇发展石榴产业迈进的方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