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光明”使者

2007-05-14 08:20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米易湾丘彝族乡“户户通电”见闻

  4月,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笔者与米易供电有限公司的同志一行三人,驱车赶往米易湾丘彝族乡热水村九社,了解该社去年岁末实现“户户通电”后彝族同胞们的用电情况。

  “三菱”越野车从柏油公路调头拐进蜿蜒颠簸的机耕道,窗外一根根10千伏的电杆,向大山深处延伸。银白色的导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开车的小王师傅介绍说:“这儿的彝族老乡在通电的第二天,“一窝蜂”的买电视机、影碟机,那高兴劲儿别提啦。”

  “三菱”行驶到一个叫莫木杨友老乡的家旁,抬头望见两根恭敬地捧着一台变压器(250千伏安)的电杆,稳稳地、默默地屹立在稻田中央,28户散居在山上的彝族同胞就是靠这台变压器得到光明和愉悦的。

  在莫木杨友家,面带笑容的主人用不熟练的汉语介绍着:“自打用上电,家里共安装了5盏电灯和一台多功能精米机。每天干完农活,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旁,边吃烤土豆,边喝啤酒,边看电视里的精彩节目。‘里面’说的话有些听不懂,但通过上学的孩子翻译,也知道大概意思。”“送电那天,我们一家八口,包括4个多月的孙女,每个人都亲手拉了电灯的拉线开关,按了电视机的遥控板。我们当时高兴得不得了。”这位46岁的彝家汉子说。

  主人的妻子阿果,把我们引进贮藏室。那台刚买不久的多功能精米机,就摆放在屋中醒目的位置。她合上电闸,撮起一碗苞谷米,缓缓地倒进精米机,仅几秒钟,苞谷米粉末就流了出来。阿果边演示边说:“这台机器啥都能用,苞谷晒干后还可脱粒,省了好多力气。山上还有4家买了这样的机器。”笔者查看机器铭牌,好家伙,功率1600瓦,加上5盏电灯和电视机及音响设备,总功率是2500瓦。

  莫木杨友拿出一只用玻璃罐头瓶做的煤油灯给我们看,说:“以前用的是松明子,煤油灯用了10多年,而今要把这盏‘灯’永久保留,作为告别‘黑暗’的纪念。”

  莫木杨友的大儿子嘎木抱着8个月的女儿,不好意思地指着身旁不爱讲话的妻子说:“她是我的第三个老婆。前二个老婆都因为这里穷,没有电,过门儿没几个月就跑啦。她来时,我说我们那里正在架电线。要是今天还没有电,说不一定也跑啦。”听他这么一说,我们三人“扑哧”地笑出了声。

  告别莫木杨友家,我们来到对面山上安正秀家。她家18英寸的彩电正播放着《康熙微服私访记》。见我们到来,全家老少起身欢迎。笔者拿过电视遥控器搜索,中央一、二套,以及四川、山东、河北等30个卫星节目,画面清晰,声音清楚。安正秀羞涩地告诉我们,她的男朋友也来啦。不过他那边还没有通上电,有了电她才嫁过去。后经笔者细问,她男朋友那边正好在今年“户户通电”的计划之内。

  用上电的米易湾丘彝族乡热水村九社,只是米易县去年实施“户户通电”工程的一个缩影,在麻陇乡和撒莲镇的大山深处,331户彝族同胞也迎来了光明的“新时代”。电力员工的真情实意,以及电杆、银线、变压器为山区的彝族同胞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杨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