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仁和镇3公里的团山村灰鮓凹村民小组,回族农民聂正清幸福地忙碌着:修屋前道路,拆掉泥巴院墙砌新墙,扩建新房舍。他做梦也没想到,常听电视和报纸上说的“新农村建设”能带给自己实实在在的好处。 团山村是中坝乡离市区最近的一个行政村,幅员面积2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341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这里是回民聚居地,回民占当地人口的80%,美丽的山水与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利用这些资源增收致富,唯一欠缺的就是对外沟通的环境。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多少年来,在山区居住的团山村村民迫切希望能改善交通居住环境。 团山村是仁和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市环保局重点打造的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为此,仁和区决定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生态等资源,以团山村100户生态家园建设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今年3月,首批13户生态家园建设在团山村灰鮓凹村民小组拉开帷幕。 赴外地“取经”、广征民意、专家评审论证……耗时两个月,《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新农村建设暨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项目规划》出炉。新规划兼顾农村自然特色、地域条件、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更加注重生态与环保。 同时,项目捆绑多项资金,农林、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通过人畜饮水安全、水土保持项目等多个有效载体参与村庄整治工作,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最让聂正清他们感慨的是,以前说搞建设,农村都是单一项目,要么建房要么修路,这次在生态家园建设中,齐全的配套性建设让大家开了眼,也放了心——除了每家农户分别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庭园这“一池六改”外,还配套了新村的公共设施建设,包括村道与进户路硬化、修建垃圾处理厂、敬老院、安置垃圾箱等。聂正清说:“这样建起来的生态园,怕是连城里人都要羡慕哦。” 近日,记者走进团山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火热场景,悄悄“变脸”的新农村正在让这里的农民生活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穿衣戴帽”后的白墙黑瓦农家房舍散落在绿树红花之中,古朴而整洁;一条500米长的村道正在实施硬化,连接起散居的农户;户与户之间,石子铺成的小道将村道串连并延伸,彰显出自然古朴的特色;每户村民家的院墙外,都建起了一个环保部门试点的“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池,它通过管道将村民家的生活废水等集中到污水处理池,通过在污水池中栽种水植物等方式,让生活废水得到净化,用于灌溉花草、树木。 中坝乡党委书记朱革指着新修的村道补充道:“等道路硬化完成,还将在路边安放垃圾桶,栽种果树绿化,让老百姓过得更加舒心。” 修路、建房、绿化……在这里,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房舍的改造完全遵循村民的意愿,由村民根据原有房屋的格局和自家的经济实力决定该如何改造——该不该建这些设施?什么规模?成本多少?决不增加群众负担,决不搞大包大揽。靠着在镇上开回族特色餐馆,聂正清一家四口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日子过得很宽裕,除了村里的标准,他还盖起了几间新房,修了一条长40多米直通村公路的水泥路,累计投入达12万元。而他的邻居李正清一家则只投入了一万多块,主要用于买瓷砖、地板砖和水电气等生活设施用品及建筑装饰材料。 由于是建设自己的家园,村民们都主动参与进来,不仅投工投劳,还投钱搞公共设施建设。修村道,村民二话没说,自筹资金3万元,请来挖掘机做前期的准备工程;修简易填埋垃圾处理场,自筹资金3万元;庭院美化,平均每户投入7000元…… 走进村民李和顺家,刚刚修缮一新的两层楼里,干净的厨房,敞亮的客厅、整洁的卫生间,都与人们印象中的乡村家庭迥然不同。而更让记者惊叹的是,农家人卫生意识也在增强。女主人端茶泡水热情招呼之际,进屋脱鞋出门穿鞋俨然已成日常习惯。说起自家的变化,农妇由衷称赞:“这都是沾了新农村建设的光,现在啊,咱农家人也过着垃圾进箱、脏水进池、柴草不进村、出行不沾泥的现代生活。” 忙碌着的聂正清对村里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有着更大的“打算”,他说:“等村里的环境整治完,自家的新房建成后,我就要利用我们回族的传统文化,开办特色清真饮食农家乐,让城里人也到俺农家来度度假。”与他一样,团山村村民对于乡村居住环境和条件的改善有着更大的希望与憧憬。 “团山回族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已被乡上确定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村,搞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乡党委书记朱革的一席话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田畴沃野间崛起的这一秀丽、和谐安康的农民新村,将会迎来更加令人神往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