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扶贫工作纪实 胡健 近年来,米易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该县从“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入手,多渠道争取投入,扎实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等扶贫项目建设,加快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出现了贫困村经济较快发展,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产业”兴村 米易县以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地方特色、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促进了贫困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烤烟、畜牧、设施农业、优质林果、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米易县在丙谷镇护林村、白马镇龙塘村、得石镇黑谷田村三个省定贫困村实施了产业化扶贫项目,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建设无公害肉羊基地,购进、发放南江黄羊、金堂黑山羊种羊240只,本地母羊2000只,扶持400户贫困农户发展无公害杂交肉羊。 白马镇龙塘村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国家AAA级旅游区的龙塘溶洞正位于该村,因而该村被称为“坐在金窝里的穷村”。一段时期,这个村的群众发展意识不强,还停留在单一的生产模式,2005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2005年,米易县在该村启动了兴村扶贫工程,依托地处风景区的区位优势,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以改善基础设施、农户住房亮化改造为抓手,共投入150.5万元扶贫和其它支农资金,在改善村容村貌、美化景区整体外部环境的同时,组织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林果业、第三产业,打造一批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家院”,使龙塘村与溶洞景区真正成为有机整体,带动了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基础”兴村 以通路、通电、通水、通信息为重点,切实改善贫困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信息交流等基础条件,为贫困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米易县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按照服务经济、适当超前、尽量一步到位的原则,集中资金,整体推进,提高道路、灌溉设施等建设等级,使其能够长期、持久地发挥效益,避免低等级、短期性的重复建设。据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米易县共投入扶贫及以工代赈资金693万元,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和“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缺啥补啥”的原则,在贫困村新建、改建村道公路239.43千米;浆砌沟堰29千米;改田改土199亩;建蓄水池1120立方米,铺设饮水管道10.9千米;改造农户住房583户;农村能源建设120户;建村小学一所。 “转移”兴村 转移农村劳动力,实施劳务扶贫工程,米易县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并转移一批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05年以来,米易县共投入扶贫资金70万元,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875人,全部通过技能考核鉴定,由市级以上劳动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并转移到县内外宾馆、餐饮、工矿等企业就业。 开展生态移民及易地扶贫搬迁。米易县逐年将居住在资源与人口严重失衡、生存条件差、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条件适宜地区,为其创造较好的居住与生产生活环境。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梯次搬迁”的移民模式,即经济较发达地区具备条件的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定居,贫困村农民向经济较发达地区移民,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布局打下一定的基础。近两年来,该县共投入扶贫和以工代赈资金543.2万元,实施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户311户、1320人,共新建农户住房39600平方米,附属设施13000平方米。 在两年的时间里,米易县通过实施各类扶贫工程,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结构调整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事业稳步发展,25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18元增加到2006年的2800余元。 2007年,米易县将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推进新村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等,为米易县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