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金叶芬芳竞风流

2007-06-22 08:29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特约记者 吴兴刚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要撬起地球。”这仅是一代哲人的宏伟假想。米易人说:“给我一粒小小的烟种,我要让这片古老的山川升腾。”这却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实。

  金叶归仓之际,米易的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金叶的芳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烟农灿烂笑脸的背后,有着十足的底气。原因只有一个:烟叶收成好、品质好。

  这是一组沉甸甸的数据。2006年,全县11个乡(镇)、74个村计6838户农户种植烤烟,种植面积4.25万亩,收购烟叶12.48万担,烤烟产值达5387万元,烟农收入达6464万元(含返税),仅烤烟一项全县烟农实现户均收入9453元,人均收入1984元,实现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元。米易烤烟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保持了支撑攀枝花烟叶半壁河山的辉煌记录。

  龙滩村,一个在前些年都还是个出了名的穷村庄。这些年来,依靠烤烟生产,这里居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全村600余户人家,修起了大瓦房,骑上了新摩托,用上了新手机。去年,普威镇的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6800余亩,产值占全镇地方总产值的20%,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上世纪90年代的1000余元增长到3700多元,仅烤烟产业一项,就带动农户年人均增收700元。

  烤烟生产让米易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1999年开始起步的米易烤烟生产,发展态势良好,颇受各方好评,2001年,就被列入了“金攀西”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将其高度概括:烤烟生产是烟草行业发展壮大的“黄金叶”,是米易烟农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是米易农村繁荣的“聚宝盆”。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烤烟产业的发展,把做大做强烤烟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烤烟生产发展作为检验干部执行能力的重要指标,纳入乡镇、村社干部、帮乡单位、部门的年度考核。

  打好抗旱栽烟和保苗战。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县领导、各部门、各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深入抗旱移栽第一线,靠前指挥,确保烤烟抗旱移栽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米易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力以赴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落实好烟田排涝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防控,加强技术指导,把加强田间管理作为烤烟生产提质增效的重点,确保苗壮叶优。建立收购工作预警机制,确保烟区道路畅通,强化督导指导,精心组织烟叶收购工作,保证烟叶收购顺利进行。

  地企不分家,同心育支柱。各级烟草部门高度重视米易优质烤烟基地的培育、发展,县烟草公司认真贯彻国家烟草局“双控”方针,强化“经济效益、求真务实、长远发展”三个理念,按照“五个一”的烟叶生产要求,牢固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效益,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和全县烟农一道奏响了烤烟生产发展的凯歌。

  各方的共同努力,化为烤烟生产的标准化配套设施,全县建起了包括34间密集型烤房的标准化烤房10060间;烟叶收购站2个,收购点14个;固定防雹点35个、移动防雹点1个。

  2005—2006年度,全县掀起了在基本烟田内大力推进小水窖建设的热潮,新建并申请通过市、省和国家烟草专卖局验收小水窖14228口,新增蓄水35万立方米,能确保3.5万亩烤烟大田移栽和抗旱保苗用水。

  2005—2006年度,政府计划配套投入660万元,县乡两级政府实际投入了1100多万元,用以建设、改造烟区道路。

  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了一批成熟的烤烟生产示范点,涌现出了一批生产大户。全县确定的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有2个被烟草部门和县里确定为烤烟示范村,示范村之一的草场乡晃桥彝族村探索出了土地集中流转、壮大集体经济、推动烤烟生产良性发展等新模式,全县还分不同区域发展了以共产党员为主的6户3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撒莲镇海塔村董明开承包社员土地发展600亩,烟草公司聘请的烟技员、共产党员汪芝明承包丙谷镇罗家湾新开发土地600余亩种植烤烟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烤烟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有益经验。

  同心描绘金叶图,携手谋划双赢路。在全县“十一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中,全县计划建成基本烟田20万亩,在烟草行业“双控”政策的允许下,年种植烤烟稳定在10万亩,收购烟叶30万担,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