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镇是农业大镇,农业产业是全镇农民的钱袋子。近几年,该镇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化经营措施,使蚕桑、豌豆尖、大棚菌菇、山药、莲藕等特色农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技术协会提升蚕农创收能力 蚕桑业是同德镇的传统农业产业,多数农户一年四季都养蚕,但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却使养蚕的经济效益不高。 从2001年开始,镇政府组织蚕农自愿成立了蚕桑协会。由协会与镇蚕桑站和区丝绸公司联合搞服务,向蚕农提供桑树种植、蚕种培育、养蚕技术、蚕茧收购等服务保障,提升了全镇蚕农的整体技术水平,也增强了蚕农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在蚕桑协会的带动下,该镇7个村中就有道中桥、双河、马拉所、新民等四个村以养蚕为增收主业,养蚕的经济效益逐年好转。2006年,同德镇共养蚕3000张,创收190万元,全镇1.3万农民仅养蚕一项,就人均增收146元。今年上半年,仅春蚕就饲养了650张,创收48万元。目前,950张夏蚕已经入户饲养。同德镇副书记倪永林和副镇长邱林华共同算了一笔帐:按全年养蚕四季计算,同德农民今年仅养蚕一项就可能实现人均年增收160元。 “公司+农户”豌豆尖销到大城市 同德的豌豆尖在几年前就已经销到了我市的炳草岗,深受市民喜爱。但随着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逐年增加,扩大销量却成了老大难问题。 开拓外销市场才能继续增加农民的收入。2006年,同德镇组织种植豌豆尖的双河村的部分农民,与市田园公司以“公司+农户”方式合作,成功地把优质豌豆尖销到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农产品超市,实现销售收入360万元,使村民们再一次尝到了产业化经营的甜头。 仙人洞组的罗洪友对我们说:“去年,我依托‘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把自家种植的10亩豌豆尖卖到了北京、上海等地,全家6口人平均增收近4000元。” 今年,为扩大豌豆尖的产业化经营范围,同德镇正在筹备成立农工贸公司,还准备创立特色豌豆尖品牌。 招商引资扩大农民创收渠道 同德镇气候温和,土质较好,适宜种植大棚菌菇。但村民们却没有种植技术和经验。招商引资引智就成为发展大棚菌菇必然选择。 2005年,同德镇从福建省请来2位老板合作种植大棚菌菇,当年就在道中桥村试种成功。2006年,在两位外来投资者的带动下,同德镇共发展大棚菌菇12个棚(每个棚100平方米),实现收入近24万元。今年1至6月,全镇共发展大棚菌菇30个棚。 目前,同德镇已有4户农民学会了大棚菌菇种植技术,由他们种植的茶树菇已于今年6月中旬正式进入我市部分农贸市场出售。 今年6月初,又有两位福建省的投资者慕名而来,准备在同德镇农村搞大棚菌菇开发。同德镇也计划在今年底把大棚菌菇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个棚。 在外来投资商的示范带动下,同德镇的农民又多了一项增收的项目。截止今年6月20日,同德镇已有80余户农民向镇政府报名申请参加技术培训,要求种植大棚菌菇。 据了解,近几年来,同德镇还通过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共和村发展了500多亩山药,在其它几个村共发展菜苔1000亩,莲藕200余亩,黑美人土豆130余亩,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