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如今的米易县麻陇乡红岩村,清爽之气扑面而来:一排排具有民族特色、明亮美观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宽敞平整的村道公路蜿蜒盘旋,通达各个村落;一根根电杆耸立于山间田头、房前屋后,为农户送去光明和希望;电视机、打米机、摩托车、移动电话……这些红岩村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东西,仿佛一夜之间就“飞”进了农户家中。大家由衷感叹一个省定贫困村在短短时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而这一变化,主要源于今年初以来在红岩村实施的新村扶贫工程和其它惠民行动工程。 红岩村属省定贫困村,全村共116户,585人,绝大部分是彝族群众。过去,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自然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村内经济发展落后,群众生活十分贫困,人均年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90%,其中绝对贫困人口有111人。村内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唯一的村道公路坑洼不平,雨季不能通车,群众出行经常翻山越岭,农产品运输大多数时间靠肩挑背扛。而且群众居住条件差,住房破旧、简陋,甚至有部分农户只能人畜混居。全村一直未通电,农户长期靠松明照亮,电灯、电视、电话这些在其它地区早已普及的家电,在红岩村却很遥远。 2007年初,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开展惠民行动的工作部署,扶贫部门在红岩村实施了新村扶贫工程,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移民扶贫资金4.8万元,对村内基础设施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设施进行改造。麻陇乡党委、政府以新村扶贫为平台,多方争取投入,实行“整村推进”式扶贫。除扶贫资金外,还投入通达工程资金60万元、农村电网改造资金140万元、民族资金30万元、能源资金10万元。近300万元的资金投入,给红岩村的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新建村道公路3公里、改造村道公路6公里,使村内主干道基本实现四季通车;改造农户住房105户,建沼气池、节能灶100口,使全村90%的农户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引进金堂黑山羊62只,改善了肉羊产业品质和品种结构;新建高压线路5.78公里,低压线路16.8公里,安装变压器5台,解决了全体村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无电村”成为历史;该村还通过招商引资建移动机站一座,使全村的通讯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建村小一所,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难问题。 扶贫解困惠民行动给红岩村彝族全体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由于路通了,电通了,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们纷纷购置摩托车托运农产品和生产生活物资;购置打米机、磨面机经营家庭副业;添置手机、座机电话用于信息交流,还添置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据统计,启动扶贫解困惠民行动以来,短短几个月时间,红岩村就新增摩托22辆,电视机80台,打米机、磨面机60台,手机和座机电话60余部。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发展烤烟350亩,早春豌豆400亩,水果600亩、干果800亩。 年过60岁、长期瘫痪在床的彝族农民张尽国,是建卡绝对贫困户,生活十分贫困。由于住在滑坡地带,住房破旧不堪,一家人连居住都不安稳,更不用说发展生产了。今年张尽国家被纳入移民扶贫和农房改造对象,得到扶贫资金补助近7000元,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建了住房5间,120平方米。同时他们家被纳入农村低保,全家每年享受600元的民政补助,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老人动情地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吃饭不成问题了,住得也宽敞干净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据悉,扶贫解困作为十大惠民行动之一,正在米易县如火如荼开展,1-6月份,全县共在贫困村投入扶贫及各项支农资金600余万元,实施了2个省级新村扶贫工程、2个市级新村扶贫工程等,共改造村道公路34.7公里,改善了5000余名贫困人口的交通运输问题;浆砌沟渠4公里,涉及7个社400户,改善灌面4000亩;建蓄水池2个、250立方米,解决了150人、2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实施移民扶贫72户,建农户住房8000平方米;实施农村电网改造,解决1082名低收入贫困人口生活用电问题;142名建卡贫困户被纳入农村低保,每人年均享受民政补助300元,其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