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弥漫的炊烟,黄褐色的土房,杂乱的庭院,鸡鸭满院跑,牛羊粪便到处是。”这大概是许多人对农村、对农家院子的印象。但是,在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灰鲊凹村民小组,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农房“穿戴一新”,别具特色;别致的花台、彩色的琉璃地砖、时尚的家居装饰,屋里屋外整洁清爽。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污染、农村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保护好农村环境、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在这个课题的研究探索过程中,市环保局党组将“部门帮村、党员帮户”与发挥部门职能及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履职的范围延伸到农村,落实到农村,像抓城市环境保护一样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7年,市环保局在各县、区启动2个以上的环境优美乡镇,6—8个生态文明村的建设工作。中坝乡团山村被确定为“生态文明示范村”,列入“新农村建设暨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先期启动灰鲊凹村民小组,以点带面进行示范建设。 在示范建设过程中,省环保局对此项目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将中坝乡团山村确定为联系点。市环保局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暨小康环保行动计划”项目在灰鲊凹能够顺利实施,抓出样板,抓出效果来,局领导班子多次深入中坝乡团山村灰鲊凹村民小组实地了解情况,结合新农村指导员驻村工作,派专人落实此项工作。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村民们的需求与愿望,仔细分析与研究当地的人文地理、生产生活等基本情况,做出了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提出“重点突出,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思路。 2007年3月,团山村灰鲊凹村民小组首批17户生态家园建设启动。 按照建设方案,环保行动计划要给村民的房屋“穿衣戴帽”、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进行生活污水处理池的修建;垃圾桶的配备;家园道路联网硬化;宣传文化活动阵地和公共绿地的修建;简易垃圾填埋场的修建等。每户村民家中都有一个污水处理池,污水是植物自然吸收进行生态处理的。每家每户庭院都放有垃圾桶,村路边还有一个个形态生动的垃圾箱。 市环保局和中坝乡通过细致的宣传工作,提高了村民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经过上下齐心协力,苦战了近3个月,目前已有17户村民完成了生态家园建设,总投入60多万元。随着项目的实施,这17户受益农户还主动组织成立了管理小组,负责监督和管理日常事务,制定村规民约,并结合其特有的回族饮食文化,规划和设计两到三户有实力的农户搞观光旅游、特色餐饮,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17户生态家园建设,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得以提高,村容村貌整洁,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村风民俗文明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如今,这里的村容村貌和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村民聂正清一家便是这个项目的受益人之一。他多年在外打工,如今回到家中用积蓄开了一个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他在外打工20多年,但没有想过要在家里干活挣钱,开农家乐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因为村里村外、屋里屋外的环境太差了。现在好了,家乡变得整洁了,漂亮了,有秩序了。现在,他的农家乐生意蛮好。 “想都想不到给我们弄的这么好,太满意了,房子也修好了,不操心了。”在灰鲊凹,村民们情不自禁地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 “让村民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让村民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村口路牌上刻着的这段话,在中坝乡团山村灰鲊凹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