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乡村里的“腾笼换鸟”

2007-12-11 08:2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杨辉 阅读
 “不是增产,也没用啥高科技,今年我家就多挣了一万多块钱,你猜猜为啥?”坐在田埂上,陈昌富悠然地吸着烟,一见面竟给记者先提了个问题。

  12月4日,在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大竹村,冬日的阳光普照大地,眼前一大片菜地绿油油的,菜叶上的露珠耀眼如花。“去年这块地就种不上蔬菜。”老陈说,多赚的这一万多块钱,就来源于这片菜地。在今年以前,这块地种的都是些土豆、玉米等管理简单、经济收入较低的作物,今年不一样了,老陈种上了茄子、番茄等早市蔬菜,产出自然翻了几番,但同时,也需要人手精心管理。

  “种不上蔬菜是因为家里以前人手不够。”老陈面带微笑,不紧不慢地和记者摆起了“龙门阵”。老陈家里一共7口人,儿子和女儿都在外打工,80岁高龄的母亲和年幼孙儿均没有劳动能力。每年入冬,村里家家户户都要专门安排一个人上山砍柴,老陈家也不例外,而且一砍就是三个月,才能保证来年煮饭喂猪的柴火需要。但从今年6月份开始,老陈一家用上了沼气,砍柴的活就省了,家里腾出了一个劳动力,正好用来种早市蔬菜。

  老陈这种做法,与城市建设中的“腾笼换鸟”有诸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城市建设以土地为“笼”,老陈则是以“劳动力”为笼。而结果都是一样:让资源的配置更合理,收益最大化。

  老陈说他不懂啥子叫“腾笼换鸟”,只知道怎样安排劳动力才能更赚钱,而为他提供合理安排的基础,就是全市1万口沼气池建设的惠民行动。

  在老陈的盛邀下,记者来到他家里,这是一家普通的四合院,屋檐下挂满了成串玉米棒子,老陈的母亲正安详地坐在院坝里烤着太阳。“以前上山砍柴是个苦活,地方越砍越远,柴也越砍越小。”老陈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乡上说要修沼气池,以后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乡亲们听了后个个都争着报名。在政府的补助下,老陈自己出了2500多块钱,不但打了口沼气池,而且厨房、厕所、猪圈全部都改造一新。“养3头猪就可以满足全家的沼气需要,现在我养的是6头。”不用砍柴,不再满厨房是灰,只需开关轻轻一打,就可以煮饭、炒菜,老陈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也很自豪。

  在啊喇彝族乡,像老陈这样用上沼气的农民有近300户。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近9000口沼气池的建设,改建省柴节煤灶2351户。惠民行动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改变着农民的经济思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