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关于全市民族工作情况的报告(摘要)

2007-07-01 14:23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市民宗委主任 吴文发

  一、2003年以来的全市民族工作情况

  2003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抓住发展与稳定两件大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协调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和帮扶力度,民族地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良好态势。

  (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到2006年,17个民族乡镇国民生产总值实现103981万元,比2003年的41023万元增加62958万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比2003年的2252元增加1233元,增长55%。民族地区科技、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二)争取和出台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

  1、积极争取省上的扶持政策。一是积极向省上争取,从2004年开始,川财预〔2003〕22号文中规定的八个税种原省级分享部分留给了我市享受民族地区待遇的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2006年达18975万元。二是积极向省级有关部门协调,把我市民族地区教育列入全省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中,从2004年起,我市每年享受省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专项补助150万元。三是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凉山自发迁居农民安置后期扶持工作的请示》,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每年投入200万元,5年共计投入1000万元。

  2、出台市上的扶持政策。2004年至2006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意见(攀委发〔2004〕8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见》(攀委发〔2006〕2号),两个《意见》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工作机动金设立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对“十一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民族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

  (三)集中力量为民族地区办实事

  1、实施“横板房改造”,着力改善少数民族同胞的人居环境。2004年至2006年,我市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全市少数民族地区住房条件差的3092户横板房进行全面改造,解决了10459人住房困难问题。

  2、实施“村村通”工程。从2004年起,我市投入2810万元对全市未通公路的42个行政村实施通村公路工程,截止2006年6月,民族地区30条通村公路建设已全部竣工。

  3、实施“两免一补”工程。从2004年春季学期开始,率全省之先实行“两免一补”。2004年投入“两免一补”资金1584.2734万元,享受“两免一补”人数50945人;2005年“两免一补”覆盖全市农村。

  4、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在民族地区建成水果、干果、烤烟、无公害蔬菜、葡萄、商品牛羊、生猪等七大支柱产业基地。

  5、实施无电村通电工程。2006年实施了盐边县、米易县5个民族村通电工程,目前正组织实施盐边县、米易县7个民族村通电工程及全市“户户通电”工程。

  (四)努力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加大民族地区各类人才培训力度,切实规范“两项资金”使用管理,积极开展自发迁居农民问题工作,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加强城市民族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市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严峻;区划调整后民族地区群众办事难问题日益凸显;民族乡镇债务化解难度大;维护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今后工作中,市政府将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与稳定两大主题,站在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紧迫的位置上来,加大感情投入、人才投入、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着力抓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培训、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奋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