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资源

如何变“稀土大国”为“稀土强国”

2010-08-16 15:44 来源:中国钒钛之都 作者:综合 阅读

  ——对我国稀土产业安全及话语权的探讨

  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稀土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广泛使用,特别是在高尖端科技领域。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拥有世界65%的稀土资源,占全球稀土贸易量的90%以上。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让我们想到在世界稀土贸易中,我国会因为资源优势而拥有更多的价格话语权。可事实并非如此,占全球稀土金属贸易量90%以上的我国稀土产业没有像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业那样拥有世界定价权。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以石油、煤炭、铁矿砂为例,凡是中国处于出口阶段时候,价格都极为低廉;一旦转为进口阶段,价格则飙升数十倍。

  在国际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为遏制我国发展,把耗费稀土作为不断削弱我国战略优势的重要手段。在国内,对稀土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也不充分,且开发秩序混乱,产业集中度低。如今,在资源日益稀缺、国际贸易环境渐趋恶劣等因素下,重新建立稀土战略储备、提升话语权成为迫在眉睫的战略要务。

  稀土在地壳内含量多,但丰度较低,分布不均,目前可供开采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轻稀土矿物主要是氟碳铈矿、独居石、铈铌钙钛矿;重稀土矿物主要是磷钇矿、褐钇铌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钛铀矿等。世界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南非、巴西、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埃及等国家。截至2007年,我国稀土储量2700万吨,占世界稀土储量的30.68%;储量基础8900万吨,占世界储量基础的59%以上,其中钇储量54万吨,占世界钇储量的40%。我国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山东和江南七省,其中白云鄂博矿占我国稀土储量的80%以上。

  在国内稀土产业长期无序开发和价格恶性竞争下,近几年全球95%以上的稀土金属都由我国生产供应。而拥有丰富稀土资源的美国却将其稀土矿山封闭,资源匮乏的日本则大肆购买中国稀土,将其埋入海中,以备未来之用。实际上,目前我国稀土储量已经不到世界的30%,如果再不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理,未来一旦成为稀土净进口国,我们花费的将不仅是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金钱,很可能会在战略上被西方国家所钳制。

  我国稀土产业话语权旁落

  稀土资源过度开采

  近年来,随着金属资源消耗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我国稀土出口量呈上升趋势,使得我国稀土储量锐减现象日益突出。根据国外公布的数据,我国钨储量9100万吨,约占全世界总储量的65%;已探明的稀土资源储量43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43%。多年来,全球80%以上的钨、90%的稀土都是由中国供应。由于过度开采,我国稀土等稀有金属资源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我国稀土资源从上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下降到上世纪80年代的69%,到上世纪90年代末已锐减到43%左右;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钨、锡、锑的基础储量与每年实际开采量之比,即静态保证程度分别为14年、12年和6年,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根据1998年美国矿务部的统计,中国稀土资源占全球稀土资源的80%左右,具有绝对资源优势。但到2005年,美国矿务部统计显示,全球已勘察可供开采稀土矿藏储量1.54亿吨(REO),其中8900万吨(REO)在中国,占全球储量的58%。

  长期以来,我国稀有金属在国际市场拥有绝对份额,但没有调控国际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能力,资源大多被贱卖。相比之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却对这些稀有资源进行长期战略储备。稀有金属的不可再生性及在国防工业和尖端科技上的重要性,决定了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十分注重稀有金属资源的储备。首先,封存矿山、惜采本国资源。美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二,但其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已被封存,而是从国外大量进口,当他国资源开发殆尽时再进行本国开采,从中谋求更大的利益。其次,对稀有金属实行战略储备。在价格适宜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国外资源,一旦国际市场供应紧张,稀有金属可能提价时,他们就抛出储备打压市场价格,使得我国出口的稀有金属价格长期偏低。再次,通过经济援助和投资,控制他国战略资源。长期以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直努力实施全球资源战略,鼓励本国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矿产资源。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矿产资源已被发达国家的几家公司控制。日本作为一个矿产资源贫乏的岛国,其矿产资源全球战略是推行“海外投资立国”。

  产业集中度低

  我国的稀土矿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同时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许多地方纷纷成立的小企业开始稀土资源开发,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破坏。与此同时,大量的外资企业纷纷在国内通过投资办厂等方式钻法律空子,逃避稀土出口配额限制,进行稀土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仅内蒙古包头市就有外资稀土企业10多家,他们只对稀土资源进行简单加工后就出口出去,变向地使我国稀土资源超出配额限制出口。尽管近几年国家加强对稀土行业的治理和整顿,但如今仍有稀土开采企业100多家,年处理能力在2000—5000吨的企业仅有10家,大部分的稀土开采企业年产量只有几百吨。我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总体规模较小,缺乏规模效应,整个产业因此缺乏竞争力,产品定价的话语权比较弱。而在美国,稀土行业只有两家企业,法国仅有一家。

  产业集中度过低直接导致了国内稀土开采产能过剩,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稀土产业的勘探、开采和建设需要时间,市场需求旺盛时的大量建设和开采造成了企业供应严重过剩,市场供需失衡,稀土价格因此持续低迷。目前,我国稀土年生产能力16万吨,而国际市场需求不超过8万吨。另外,由于国内稀土企业总体规模小,难以承受大量稀土资源积压占用的资金成本,企业为了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就不惜一切打价格战,最终造成了我国稀土产业量涨价跌的局面。此外,行业过于分散导致产品结构失衡,初级产品占大多数。我国稀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和后处理工艺技术水平低,主要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低、中附加值的稀土初级产品比重达75%,利润率较低。

  初级产品竞争过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缺少,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稀土科研与应用推广水平整体上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欧洲,处于“稀土大国,科研弱国,专利受制”的尴尬局面。

  行业规范度低

  近年来,随着国家稀土出口配额的逐年减少,稀土走私活动日渐猖獗。据测算,2009年我国稀土走私出境超过2万吨,约占实际出口量的1/3。2008年,我国稀土冶炼分离产品指令性计划指标为11.89万吨,实际产量高达13.53万吨,较2000年增加7万吨,年均增幅8.5%。同年,我国稀土消费量67680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5.1万吨,年均增幅17.5%。缺乏稀土资源的日本主要从我国进口稀土产品,在稀土出口配额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日本一些大型企业依赖走私以满足大约1/4的需求。

  即便是海关总署每年统计的数据,稀土产品也存在非法出口现象。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稀土出口配额量分别为4.5万吨、4.35万吨和3.42万吨。但实际上,2006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我国稀土出口量分别为5.74万吨、4.9万吨和3.95万吨,远比配额量大。2006年稀土的产量和需求量,差别最大。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稀土产量156969吨,当年出口量57400吨,国内稀土消费量为62793吨。这说明,2006年我国稀土产量剔除国内消费和出口外,还有36776吨不知去向何处所终。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国内稀土走私的猖獗。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