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1929年,15岁的胡耀邦在湖南浏阳老家参加土地革命。1933年1月,他18岁时在江西中央苏区,由共青团员转为共产党员。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赞赏胡耀邦工作出色,亲自提议任命他为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后又委以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的重任。他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好学上进,工作成绩突出。到了改变世界格局、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1945年,中共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胡耀邦当选为七大代表和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委员。 这一年,他聆听了毛泽东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兴奋地对李昭说,这是建立新中国的纲领性文献,是胜利的号角。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到延安,延安沸腾了!就在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集会游行,通宵达旦欢呼胜利的时候,胡耀邦没去游行,他对李昭说:抗战胜利了,内战快要开始了!必须做好思想准备。不久,党中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迅速决定:南方防御,充实发展北方,动员延安各总部的机关干部到各根据地充实基层,加强部队的建设。 胡耀邦立即打报告给参谋长叶剑英,要求下部队,去前线。这期间,李昭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她征求胡耀邦的意见说,孩子生下来带不了,又影响上前线,打胎算了。胡耀邦见妻子已怀孕好几个月了,怕打胎影响妻子的健康,说:还是克服困难生下来吧,是条生命啊,生下来送给当地老乡好了。李昭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胡耀邦风趣地说:又添了个革命接班人。 胡耀邦要求下部队的消息很快就让从苏联养伤回来的林彪知道了,他们是相距不远的邻居,胡耀邦在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时和校长林彪的关系不错。林彪知道胡耀邦是毛泽东器重的人物,他也看中胡耀邦的才华,听说胡耀邦要下部队,对他说:你搞政治工作很有办法,应该上前线。跟我去东北到部队做政治工作,那里有仗可打,你会有一番作为。 总政批准了胡耀邦去东北前线的请求,同时交给他带队的任务。从各部抽调出来的四百多名干部组成了东北干部队,简称“东干队”,由胡耀邦率领。因为东北前线任务紧,林彪准备带着夫人叶群提前出发。 叶群曾是抗大学员中的活跃分子,能说会写,当过广播员,对李昭也十分亲热,鼓励李昭带着刚生的孩子上前线。李昭和胡耀邦一商量,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最后还是决定把孩子留在陕北老区。 李昭找到在党校共过事的边区青委主任李端山说,她和胡耀邦要上前线打仗,决定把孩子送人,请他帮助找个可靠的人家。李端山很快就找到了家里只有一个女娃的供销社主任刘世昌。刘世昌听说是胡耀邦家的男娃,喜出望外,答应尽快去抱娃。 孩子找到了一个可靠的人家,解决了胡耀邦一大心事;第二大心事就是如何处理那些暂时无法带走的书籍。爱书如命的胡耀邦,把这些来之不易的精神食粮视为无价之宝,他想来想去,最后把书分类装在两个大木箱里,埋在了他们认为保险的地方,想等到全国胜利后再来取。他们把两个儿子留在了延安,连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也深埋在这里。无怪在他们心中,延安是永远难以割舍的圣地! 那天,刘世昌抱娃来了,李昭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胡耀邦接待了他,李昭只听见胡耀邦对刘世昌说:我们感激你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来领娃,我们说话算数,娃,你养大了,就是你家的娃。我只要求你从小让娃讲卫生;大一点了送娃上学;娃长大了,让他自由恋爱。刘世昌满口应承:那是,那是。 站在一旁的李昭紧紧地抱着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儿子的小脸,他在酣睡,妈妈的一滴泪水掉在孩子那红扑扑的脸上,受惊的孩子小嘴抽动了一下,李昭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痛。胡耀邦没有注意到李昭的心情,他只顾和刘世昌谈话:从现在起,娃就姓刘了,你给起个名吧!刘世昌说:那就把两家的姓合起来叫“刘胡”吧。 胡耀邦说:好!但胡字要加上三点水,免得人家觉得名字奇怪,瞎猜呀。刘世昌连声答道:“好!好!” 该说的都说了,刘世昌笑盈盈地接过孩子,转身跨出门槛。李昭没有说出什么,只觉得心扑扑直跳,血液直冲脑顶,有些头晕……但她挺住了,她两眼紧盯着刘世昌远去的背影,直到眼睛模糊,泪水刷刷地掉下来,孩子是她身上的肉啊! 二儿子送人以后,李昭把身边唯一的儿子飞飞托付给了曾当过胡耀邦警卫员的林汉臣。出发前,她千嘱咐万拜托,请他务必照顾好不满四岁的飞飞,还说,东干队出发时,就不要带着飞飞去送行了,外面冷……
 |
李昭与胡耀邦1946年在张家口 |
七
由于客观原因,早就盼望去东北前线的胡耀邦和他率领的东干队,到了10月末才出发。组织上为了照顾产后身体虚弱的李昭,出发前分配给她一匹骡子,胡耀邦也从集市上买了些鸡蛋,准备在路上给她补补身子。因为不好带,出发前煮熟了几十个鸡蛋带着上路。东干队有年过五十的医生、作家、艺术家、老干部,也有十几岁的青年学生。行军的速度虽没有野战部队快,却不怕困难,情绪很高,团结友爱,互帮互让,歌声不断。李昭坚持走路,把骡子让给年纪大的有病的同志骑,把鸡蛋分给体弱的同志吃。 胡耀邦佩服她坚强的意志,既称赞她的模范行动,又担心她的身体,私下问她:怎么样?吃得消吗?注意,不要硬撑,该骑马的时候就骑马,路还长着哩…… 李昭说:我挺得住,垮不了,你自己倒要注意,瘦了不少。 是啊,胡耀邦领导这支特殊的队伍,一直风餐露宿,挨寒受冻,走山西,穿太行,绕道张家口,在承德稍加休整后继续东进。1945年底,终于越过长城,到了广袤空阔的塞外,大家高兴得忘掉了一切艰辛和痛苦,欢呼了起来。尤其是那些东北籍的干部,一跨入光复了的东北大地,就手舞足蹈地高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高粱肥,大豆香……”就在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继续向东,向黑龙江进军的时候,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 胡耀邦告诉大家形势发生了突变,国民党十三军在美国海军的帮助下,从秦皇岛登陆,抢占了山海关、绥中、锦州一带,并派重兵把守,去东北的通道被堵了。 胡耀邦很快又带领队伍两次绕道,还是没成功,去东北的路被切断。中央军委根据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电报请示,马上任命胡耀邦为冀察辽军区政治部代理主任,同时同意东干队的干部就地分配。
李昭被分配到了承德的冀热辽贸易公司工作,胡耀邦走马上任后,就下部队去了。他们分居两地,相互挂牵,谁也照顾不了谁。解放区的军民为准备反击蒋介石军队的进攻,部队整编、整训,群众在备战,十分紧张。李昭曾抽空去看胡耀邦,见他忙得不得了,很快就回来了。 1946年4月,李昭突然接到通知,让她从承德调到张家口去工作,而且必须马上出发。到了张家口她才知道胡耀邦病了,调来张家口的任务是一面工作,一面照顾胡耀邦。胡耀邦的警卫员张海诚见了李昭,恳请说,李大姐,你帮助我说说首长,我说不动他,他不好好休息,发烧拉肚子,还要下部队,一刻钟也不歇着能不添病吗?李昭见胡耀邦躺在病床上,不觉一惊,她深知胡耀邦是不轻易躺下的。后来组织上告诉她,当年胡耀邦长征时患的疟疾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疟疾虫卵深入到了肝脏,由于过度劳累旧病复发了。发病已有一段时间了,住过两次院,胡耀邦不让告诉她,怕她担心,影响工作。军调小组在北平谈判期间,胡耀邦还去北平治过病,由于谈判破裂,政治形势恶化,内战逼近,才又转回到了张家口军区医院。这是日本投降后我军接收过来的日本陆军医院,医疗设备比较好,医疗技术比较高,给胡耀邦看病的稗田大夫,准确诊断出了胡耀邦患的是肝部阿米巴脓肿。他对症下药,胡耀邦的病情很快好转,身体大有起色。 胡耀邦在同稗田的接触中,觉得稗田医生不仅医术高明,对中国人民的态度也很友好,两人结下了友谊。后来,胡耀邦率领的部队打了胜仗,派人去医院慰问伤病员,把缴获的美国货作为礼品分给伤病员,还吩咐也要分给稗田大夫一份。河北满城战役获胜后,胡耀邦还特意邀请稗田大夫去战场参观。稗田感动地说,中华民族是宽厚的民族,人民解放军是仁义之师,解放军的领导人胸襟博大,可为人师表。李昭到张家口后还特意去看望了稗田,当面向他表示了谢意,盛赞他具有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高贵品德。
八
李昭和所有革命军人的妻子一样,收到爱人从前方的来信,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激动。1947年秋后的一天,李昭收到胡耀邦的信,没有看完,眼前就模糊了,流泪了,胡耀邦在信上说,战争是残酷的,身为军人,随时准备牺牲,要是我光荣地牺牲了,你千万要坚强镇定,永远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李昭捧着这带有硝烟的家书,心在颤抖,难道这是阵亡的先兆?诀别的遗书? 她工作十分紧张,白天什么都顾不上,夜里醒来,心怦怦直跳,她一直惦着胡耀邦,但部队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地址不便通信,好久才等来的这封信,里面暗示着什么?是不是负伤了?联想到胡耀邦两次住院都没告诉她,她就更不安了。她想,应该赶去探亲! 没过几天,她得知胡耀邦所在的部队战后在唐县一带休整,急忙请了探亲假,风尘仆仆地赶到驻地。见胡耀邦和警卫员张海诚正好下部队回来,显得很精神,只是长期行军打仗变得黑瘦了,李昭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一向温厚的她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刚接到信,心里有些焦急,没等到第二封信就冒冒失失跑来了,不错,找着了!”胡耀邦笑嘻嘻地说:好嘛,好嘛,谢谢李昭同志!关心人民子弟兵呀……接着胡耀邦亲切地告诉她,最近在北保战役围城打援,为了阻止保定之敌南援,部队打得艰苦,打得激烈,战士们非常英勇,漂亮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他最后说,子弹没长眼睛,流血牺牲是难免的。每个战士和他的亲人都要有这种准备。确实,身为军人的胡耀邦早已把生死置于度外,连续鏖战,他总是身先士卒,常常深入到连队的前沿阵地指挥。在一次激烈战斗中,敌人的子弹穿过装文件的皮包和棉衣,从他的腋下飞过去,幸好只是擦破点皮肉。说到那次险情,他幽默地说,大难不死,是托福马克思的在天之灵啊。李昭马上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胡耀邦来得更快,接上说:有福同享嘛!和人民同享,和李昭同享! 相聚的时间是短暂的,李昭离队时,胡耀邦说形势发展很快,要是不抢任务,挑重担,争取打几个漂亮仗,部队以后就很难有立战功的机会了。李昭同志一定会鼓励我们多为人民建功立业的吧?李昭说:那当然!你在部队立功,我在地方努力工作,共同完成革命任务。他们爽朗愉快的谈话,潇洒自如的神态,宛若是漫步延河岸边,而不是身处硝烟未散的战场。 李昭回到工作岗位,胜利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使她兴奋不已。1947年11月华北野战军攻占了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华北重镇石家庄,攻克石家庄的主力之一,就是以郑位三为司令员、胡耀邦为政治委员的华北野战军三纵队。石家庄一解放,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李昭也调到了急需干部的石家庄。 蒋介石为了挽回败局,一是加强所谓华北反共堡垒——太原的兵力,支援在山西统治了38年的土皇帝阎锡山;二是撤了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的职,把华北十二战区的指挥权交给了傅作义。傅作义是国民党将领中颇有军事头脑的人,1948年秋,他窥视到中共中央机关和毛泽东所在地河北省西柏坡附近的解放军不多,便在蒋介石授权下,企图用骑兵偷袭中共军事首脑机关。没有想到,如此机密的军事情报,却被我北平地下党截获。中共中央以新华社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评论,向全中国全世界揭露了蒋介石和傅作义偷袭中共的计划,并把偷袭部队的番号、行进路线以及拟出动的时间一一公布出来,号召解放区军民齐心协力,歼灭来犯之敌。文章一广播,敌人被吓回去了。为了防止万一,党组织还动员部分党政机关的干部和群众疏散转移,李昭的第三个儿子胡德华就是在转移途中生在了一户农民家里。 李昭为了不干扰在前方打仗的胡耀邦,过了一周,才让人告诉胡耀邦又添了个男丁。胡耀邦马上来电话,慰问李昭,庆贺他们母子平安,还风趣地说:解放军的行列里又多了一名战士! 竟像胡耀邦预言的那样,出生在华北战场的这个小儿子,后来果真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73年他考入军校,因为成绩优异当了军校的教官。在军队服务17年后,因病不宜继续留在部队,才复员回到北京。他是胡家三兄弟中唯一正式当过解放军战士的人。 李昭在以柯庆施为书记的石家庄市委秘书处当科长,工作的繁忙紧张程度,不亚于在前线打仗的战士,每天能睡上5个小时就不错了,她总是觉得睡不够,常常是被闹钟叫醒的。1949年元旦过后的一天凌晨,她突然被人叫醒,睁眼一看,分别了10年的妈妈站在她的面前,她惊讶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当妈妈坐在她的床沿泪流满面喊着她的小名的时候,她才相信了自己的眼睛,啊!真是日夜想念的妈妈。 原来,妈妈得到女儿在河北石家庄的消息,就天天向一个远房的表哥念叨要来找她,找已经分别了10年的女儿。10年啊!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无时不在牵挂女儿,每当听见防空警报,听见炸弹的爆炸声,就心惊肉跳,默默地为女儿祈祷。如今女儿有了消息,她再也等不得了。表哥经不住老人的天天念叨,不畏千里之遥,把老人从安徽宿县送到了石家庄,送到了李昭的面前。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李昭更理解妈妈了。妈妈太不容易了,自从爸爸和她分手之后,为了女儿,妈妈忍气吞声,坦然地面对周围的各种冷言冷语和各种不同的眼神,郁郁寡欢的岁月在妈妈的脸上刻下了条条细纹。见到略显苍老的母亲,李昭说的第一句话是:妈妈,全国快要解放了,我们再也不分开了,耀邦也不会让你走的…… 妈妈激动得含着热泪频频点头,老人家虽然还没见过胡耀邦,但从女儿的叙述中已知道了女婿所从事的事业以及他的品格和为人,老人关切地问:“他现在在哪儿?” 李昭解释道:“耀邦正在前线打仗,紧张着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