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生活好了就会资本主义化是错误的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好。怕说生活,怕生活好了就会资本主义化,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这是张闻天针对当时的“左”倾思潮,把强调按劳分配这个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指责为“经济主义”的错误宣传写下的一段话。
按劳取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本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农业合作化时,党内就有把贫农的平均主义要求当作走社会主义道路积极性的误解。1958年,党内更出现对农民群众不计报酬的革命热情大加赞扬,强调过去战争年代就是靠搞军事共产主义、供给制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进城以后搞薪金制,脱离了群众。并认为“按劳分配”也是资产阶级法权的东西,提出要加以限制。进而把物质利益原则当作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强调“穷是动力”,认为“富了,事情就不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下),第902页)。
面对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曲解,张闻天《在庐山会议上的发言》中就指出:“要坚决贯彻按劳分配”,“我们不能搞平均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结合的,不能否定个人利益。他在《关于按劳分配提纲》这篇笔记中写道,各尽所能,就是为公;按劳分配,则是为私。计较物质利益,并不只是计较个人利益,也是计较国家、集体的利益。从农业合作社到工厂企业,所以要实行评工计分、三包一奖、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定额奖励以及经济核算等等,就是要斤斤计较物质利益。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集体、为了国家、为了建设社会主义。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风格、为集体牺牲个人的思想,这些可以宣传,可以用来要求少数人、先锋队、先进分子,但是不能当作制定现行政策的根据。“如果社会主义不能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要,就没有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也就建设不起来。”
关于按劳分配所带有的资产阶级法权,张闻天认为,这是必要的,必然的,正是适合于实际情况的。“要消灭这种法权残余,就要经过按劳分配阶段。” 他指出,在按劳分配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宣传,一种是叫人们只关心个人的物质利益;一种是叫人们不要关心个人利益,只关心集体利益,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认为强调按劳分配就是经济主义。张闻天批评说,这两种偏向都不对。他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谈长远利益,才算高尚。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吃不饱饭的人,他们对眼前利益特别重视,甚至“斤斤计较”。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不计较,他们就要饿死、冻死。党的力量,就在于能够立即采取办法改善他们的生活,由此,才能够取得群众的拥护。
他进一步分析说:既然劳动是光荣的,多劳多得是正当的,那么劳动好的人生活得好些,生活富裕些,就是应该的,正当的。这样生活好的人,对社会主义更加积极拥护。说愈穷苦的人拥护社会主义愈坚决,愈富裕的人愈不坚决,这样的观点,应该有适当的修正。为什么穷苦的人最革命?因为他们生活得最苦,迫切要求改善生活。改善生活的愿望无疑是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发展生产的伟大动力。经济生活决定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为了人们生活得更好。怕说生活,怕生活好了就会资本主义化,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张闻天还就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关系作了论证,指出:不能一谈到眼前利益,就说是物质刺激,是经济主义,好像只有谈长远利益,才算合乎理想,才算高尚。不知道眼前利益中也有精神刺激,而长远利益中也有物质刺激!他认为,如果空谈长远利益,而不解决眼前利益,群众就会不相信我们。未来的利益所以能动员群众,因为这使他们相信,经过斗争和生产是会改善他们现在的生活状况的。不能否认,物质利益对群众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如果只给物质利益不进行思想教育,就不能提高人们的觉悟水平;反之,如果只进行思想教育,而不给物质利益,思想教育就没有具体内容,就成为“买空卖空”了。这就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的辩证统一。
在这里,张闻天明确向人们指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空谈理想也不是社会主义。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对物质利益就是要“斤斤计较”,允许劳动好的人生活先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的天经地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些近乎常识的真理,就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远见卓识。
(文中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均选自《张闻天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