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便是谋略纵横的三国时代,“忠孝节义”仍然是民众社会尊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刘备带着十多万民众从当阳赶往江陵,曹操在后面追赶,大队人马每天只能走十多里,有人劝他丢下民众先走,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要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人们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丢下他们先走呢?
臧洪曾是太守张超部下,后来袁绍提拔臧洪做东郡太守,曹操在雍丘围困张超,臧洪请兵援助,袁绍当时和曹操关系好,不许臧洪出兵。张超说“子源(臧洪字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他不能来救我,一定是被别人强制”,雍丘城破,张超自杀,曹操杀尽张超三族亲属。臧洪因此和袁绍断绝关系,袁绍发兵围困,双方僵持一年多,城中粮尽,太守臧洪对部下说:袁氏不道,不许我救张太守,“洪于大义,不得不死”,你们与此无关,带着老婆孩子先走吧。部下流着泪说,你和袁氏本来没仇怨,现在是为了你过去的领导陷入困境,我们怎么忍心丢下太守你先逃跑呢。将士挖鼠洞煮牛筋,最后实在没有任何能吃的了,管事的拿出私藏的三升米,要给臧洪煮粥,臧洪说,我怎么能独自吃呢?下令煮了一大锅米汤,每人喝一口,甚至把爱妾杀了给将士吃,最后,城中男女七、八千人都饿死了,没有一个人为活命出城背叛逃跑。袁绍攻进城活捉了臧洪,问他“服不服?”臧洪说:我听见你叫张超的哥哥兄长,那我过去的领导就相当于你弟,你怎么能拥兵不动看着他家族灭门呢?可惜我力量弱,不能为天下报仇,说什么服不服!袁绍原本喜欢臧洪,想着他服软就放过他,看臧洪言辞激烈,知道他不能为己出力,就杀了臧洪。袁绍部下有个臧洪同乡叫陈容,当场站起来对袁绍说,将军你要办大事为天下除暴,却先杀忠义之人,岂合天意!袁绍觉得众人面前丢了面子,派人拉陈容出去说:你和臧洪又不是一伙的,说这些废话干吗!陈容回答:忠义不固定只是某个人,照着去做是君子,背叛就是小人,今天我宁愿和臧洪同日死,不愿和袁绍将军同日生,结果陈容也被杀了。在座的将领无不叹息,悄悄说:怎么能一天杀两位烈士!
同样是三国故事,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政治的本质”也有生死与共的干群关系、忠义之士杀身成仁,易教授“品”出来的三国却尽是尔虞我诈、众叛亲离、充满铜臭气呢?
丞相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说自己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和薄田十五顷,足够家人生活之用,本人外出工作时,随身衣食都由公家供应,自己“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一心工作,不另外从事发财致富的产业来积累钱财。自己死时,家里没有余钱,家外不持有更多的财产。《三国志》说“及卒,如其所言”,到诸葛亮死时,他的家庭财产就如他说的那样,没有因他当过蜀汉的丞相而有任何增加。明朝海瑞曾任二品大员,死时家中只有20两银子,还不够丧葬费,而明朝发给士兵杀死一名敌人的赏金就有30两。中国古代政治伦理要求官吏“不事生产”,当官的不经商、不兼并土地作地主,不干私活;“死后无余财”,在任时靠工资生活,不贪污受贿为子孙积累财富。不同朝代,尽管凤毛麟角,确实有清廉官员这样要求自己,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鞭挞权贵的人、有创造发明的人、有默默耕耘的人、有宁死不屈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绝不是像易教授形容的那样,是充斥着权谋欺诈、弱肉强食,没有一丝光亮的黑暗长夜。
四、易教授说:“如果我拿一本学术论文在那里宣读的话,恐怕台下就走光了。”
面对王志的提问,易教授虚晃一枪,在全国人民面前撒了个弥天大谎,似乎他真有“一本学术论文”可以宣读,只是为了讲座效果生动才改变讲授方式,搀和许多现代事物在古代历史当中。我们请易教授哪怕只拿出一篇发表在史学杂志上的秦汉三国史论文来给大家看看,如果连一篇也拿不出来,易教授就难脱“欺世盗名”的嫌疑!
易教授在《面对面》中称这种将现代事物概念套用在古人身上的做法“古已有之”,不是他的发明,并举史学大师吕思勉为例,这是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吕思勉说做郎官就是去坐公务员,是用性质相同的现代政治名词比喻解释古代政治事物,两者在内涵外延上基本相同。而易教授把“绩优股”、“垃圾股”等现代经济名词用于解释古代政治现象,两者表现性质完全不同,不具有兼容性。现代人炒股是个人的自主经济行为,只要有资金,想炒就炒,不炒就出手,最多“割肉”,炒到倾家荡产跳楼自杀的毕竟是极个别的例子。三国士人归属政治领袖有时出于被迫,如徐庶;有时因猜忌被杀,如杨修。股民不参与企业经营;三国士人必须为领袖出谋划策,领兵打仗,有时甚至赔上性命,如关羽。股民买进卖出“换手”是常事;三国士人看见“绩优股”就投靠,反复无常可能丢掉性命,如吕布。股民散户对大股东的位置不构成威胁;三国集团领袖可能遭遇部下倒戈,如张飞,有可能被士人取代,如董卓。董事会散布虚假信息使小股东利益受损可以到法院告状,三国士人被领袖冤杀只能自认倒霉。公司破产股民要求清算资产挽回部分损失;三国领袖被杀或病死,士人可能一块掉脑袋或者不得不“从头再来”。股民个人炒股受损不会连累亲戚朋友;士人一旦被杀可能株连九族。炒股有政策法规维护场内秩序;三国兵荒马乱无法无天。股民攥着“垃圾股”不撒手遭嘲笑,股票贬值;士人忠于陷入困境的领袖受赞扬,跟着“垃圾股”本人价值增长。易教授想必不是股民,考虑问题时缺乏风险意识,把一切政治行为都简单归纳为不受制约的“逐利”,说明他不了解三国时期险恶的政治环境和官场道德准则,对士人行为的评论分析缺乏起码的可信度。同样,易教授在讲述中使用的“股份公司总经理”等现代经济名词,并不适用于古代政治环境,而且暴露出他也不懂现代经济事物的具体操作规范,望文生义,凭想当然下结论。
史学家写通俗历史读物,是对所述对象进行充分考证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之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生动的比喻讲述历史现象,尽可能客观公正地评论历史人物。《万历十五年》写戚继光喜好美食,有史料为证,说他从百十里之外用快马传送抄手胡同华家的煮猪头这道北京著名餐馆的名菜,绝不用扒猪脸、燕鲍翅这些现代名称。《万历十五年》各章后有数十上百条出处注释,书中涉及明代宫廷恩怨、民间风俗、财政制度、人物著作、学术思想、朝廷礼仪、兵器装备等广泛内容,都有详实的史料来源,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作者在写作前阅读了大量原始资料,仅《明实录》一项就有133册,读了两年半,书后所附的引用书目达130多种。
严肃学术性的历史讲座绝不能混淆时代差别,将现代名词事物用在两千多年、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身上。易教授真想生动地表现汉代历史,有大量古代文献、考古资料、文学作品等史料作参考,可以讲得真实具体而且缤纷多彩。例如“置酒高会”,置的什么酒、造酒的原材料、色泽、口感、味道、酿造工艺、制作机构、酒价、民间饮酒风俗、怎么置、谁来置、用什么器皿置、置酒器皿的形状、色彩及花纹图案、大小尺寸、件数组合。食品种类、烹饪原料及工艺、成品形状。“高会”在哪里会:室内室外、帐内帐外、会的场所大小形状、建筑材料及工艺水平、色彩、场所的布置、座位安排的礼仪、主宾见面时的寒暄、进入场所的先后顺序。会的娱乐表演形式:当时人怎么舞、穿什么服装舞、在什么道具上舞、男人怎么舞、女人怎么舞,军人怎么舞、平民怎么舞。唱的诗是什么文学体裁:古风、楚辞、乐府、五言。奏的什么乐:乐器种类、形状、乐队组合……。易教授在《面对面》中多次批评学者读书不多,摆出一副很博学的样子,可惜放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不用,当众脱鞋之外,就是“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唱卡拉OK”,个中原因,相信他本人应该最明白。
对于讲座内容和结论,易教授在《面对面》中说是他“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在收集史料进行历史研究基础上得出的结果,并说“只要起点不错,推理过程也不错”,“那不会有问题”。众所周知,人文社会科学与物理、数学等高度抽象的自然科学不同,思考问题时必须从现实社会状态、道德法律、民风民俗、科技发展水平、自然地理环境等许多限定条件出发。古今中外社会民族各不相同,易教授是按照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阶层的思考方式在“推理”呢?
例如妇女改嫁,西汉丞相陈平在秦末娶的妻子嫁他之前结过五次婚,五个前夫都死了。汉武帝的母亲嫁景帝前已经嫁过人,还有个女儿,武帝立为皇太子,她被立为皇后。武帝姑姑窦太主中年寡居,养了个奴婢身份的美少年董偃为夫,后来武帝赦免了董偃的奴婢身份,二人算是合法夫妻。光武帝刘秀新寡的姐姐看上有妇之夫,让弟弟出面传信,人家不愿意丢掉糟糠之妻高攀,皇帝也不能强迫。刘备在孙夫人走后娶寡居的刘瑁前妻穆氏,立为汉中王后,刘禅即位,尊非生母再嫁刘备的穆氏为皇太后。曹操打败袁绍,魏文帝曹丕娶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后来又杀了她。唐高宗娶父亲的小妾才人武则天,杨玉环再嫁老公公唐玄宗。宋朝范仲淹给守寡的儿媳妇找婆家,也不掩饰自己母亲再嫁。明清时期表彰“节烈”,寡妇被男人碰了胳臂就把那条胳臂砍掉以示“清白”,甚至有“望门寡”,女孩订亲,连未来丈夫面都没见过,未婚夫死了,就得为他守节一辈子。游牧民族的满人入关前兄弟间娶族内寡妇很平常,入主中原后,驸马爷死了公主也守寡。汉代江都公主刘细君先嫁乌孙昆莫(国王),昆莫年老,汉武帝又命她按照乌孙风俗嫁给昆莫的孙子,生了个女儿。王昭君先嫁呼韩邪,呼韩邪死后汉成帝命她再嫁给呼与其他阏氏生的儿子。埃及艳后先嫁自己兄弟,再嫁罗马统帅恺撒、安东尼。英国温莎公爵爱德华八世为娶离婚妇女放弃王位。“起点”完全相同啊,人类社会中的妇女改嫁问题,请问易教授,你如何“推理”,又得出什么结论呢?
易教授称没有一个人和他面对面讨论过,似乎讲座内容无可挑剔,秦汉三国史专家们都躲着他走。其实是后生晚辈稠人广坐的,凭一点看家本事给即将退休的中文系教授普及历史ABC,未免不够厚道。但是易教授给自家粗制滥造的“易氏注水大萝卜”贴上“学术品位”的标签,声称他讲的是学术历史,四处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毁人不倦、误人子弟,王志这个外行问了半天也没问到点上,还说“该问的都问了”,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有责任向社会说明事实真相。易教授说希望以真实姓名和他辩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没人打算利用易教授“如日中天”的名声打广告,问题都摆在这里,易教授愿意回答辩论,我们奉陪到底。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讲座受追捧,有其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老百姓无权无势,上街买菜小贩克扣斤两,跑长途警察乱罚款,孩子上学学校多收费、出门打工老板拖欠工钱,人们痛恨官员腐败和“为富不仁”的同时,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心有不甘,于是转而追求生存技巧、寻找出人头地的谋略。一些学者觉察到了民众的这种需求,主动去迎合社会需求。当然,现实社会大官大款的事不能拿来评论,那就拿人人都知道的古代名人开刀,“厚黑”他们一把,反正死无对证,姓刘、关、张的多了,谁能说易教授靠损害我们家祖宗的名誉发财致富?用王朔句式+时下流行语,以现实社会部分民众的不满心理去解构消蚀历史人物,很容易引起当代人、特别是民众的共鸣:“着实说到我们心坎里去了,敢情古人也是这么个德行!”部分读者与其说追求的是历史知识,不如说追求的是印证现实社会中的个人心理感受,历史讲座中的刘玄德,过膝长臂隔着一千八百年,抚慰的是现代人心中的隐隐伤痛。
值得认真思考的是,这种把一切历史“厚黑”化的解构历史风气借着大众传媒传播开去,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历史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道德底线,退伍战士学雷锋被众人当成神经病,那不是雷锋叔叔的悲哀,是这个时代的悲哀,现代人某些卑劣阴暗的心理,是否一定要从古人身上找答案?从今往后,我们如何向孩子讲述米开朗基罗、丹柯、十二月党人、西班牙内战、诺尔·白求恩?如何讲述屈原自沉、苏武牧羊、望门投止思张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如何讲解岳母刺字、文天祥拒降、史可法抗清?更现实的问题是,彻底否认精神、信仰、道德理念、同情心、正义感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我们如何理解上个世纪那些出身富贵的革命先烈为理想而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各位负责人在关注收视率和本部门经济利益的同时,加强理论文化学习,提高本身的认识水平,慎思慎行,明白国家级传媒应把握的舆论导向,科学地传播知识,健康地娱乐大众,为建设和谐社会出点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