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今年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有人说,萨达姆发动的人民战争遭到惨败,说明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已经过时,不再适用于高技术战争,这种看法对吗?您怎样评论近几场战争?
李:伊拉克根本谈不上进行人民战争。萨达姆政权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进行人民战争。不是任何受到侵略的国家其政府都能领导进行人民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政权就发动不了人民战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进行人民战争。这就是毛泽东当时指出的,政府越民主,抗战越彻底。进行人民战争必须有人民真心拥戴的领袖和政府,并且实行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具有坚强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才行。伊拉克是涌入了西方文化的脆弱的伊斯兰社会,萨达姆接受过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培养训练并为之服务过,萨达姆同美国先密后疏、被利用被愚弄的关系注定了这个政权先天的脆弱性。他周围的一些亲信已被美军收买,相当多的人民群众对萨达姆的统治政权离心离德。可以说,当时伊拉克不具备人民战争的基本条件。美军以火力打击和信息心理作战,双管齐下,迅速瓦解了伊拉克军民的斗志。巴格达开门揖敌、不战而降才是符合逻辑的。
但伊拉克的事情还没有完。伊拉克战争也许会变为取胜最快、打扫战场最慢的战争。社会发展最终要靠各国人民自己解决,别人是不能代替的;注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也是不能超越的。况且那些自称为解放者的价值观也未必是最合理的,更不要说动机的纯洁与高尚了。
美国想把全球化变为美国化,美国垄断世界上最新的战争手段,也垄断了发动战争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不需要理由,想打谁就打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我想世界上不喜欢这样的人不比讨厌萨达姆的人少,总不能看谁不顺眼就打谁。你用高技术手段打他,他就会用恐怖手段打你。以暴易暴、冤冤相报何时了?"暴力取得的,仍会被暴力所取代",一个失去控制的世界比保留某些被认为不理想政权对人类的危害要大得多。要承认后者的存在是这个脆弱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须知,剥夺别的民族自由的民族是不自由的;侵害别国安全的国家是不安全的。维护自身安全的保证是尊重别人的生存权利。现在是呼唤大战略思维的时代,改变哲学落后于实践、人文科学落后于技术科学的现状,用毛泽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科索沃战争是"和而不平";阿富汗战争是"消而不灭"伊拉克战争是"胜而不利"。正可谓:"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近观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打击,使用的武器是最现代化的,而战争的性质却像似原始的"血亲复仇"式的。正因为如此,很难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政府要人对法国和德国的不合作态度表示不满,称它们是"旧欧洲",其实正相反,这是"新欧洲、旧美国"。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早已把它们分清楚了。
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在高技术战争条件下仍然适用,但其内容、形式和手段要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人民战争是个大概念。广义的人民战争是指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正义战争。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主要是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援战争,包括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正规军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与敌占区人民的反抗斗争相结合;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的斗争相结合;本国的抗敌斗争与敌国内部的人民反战运动相结合等等。现代条件下的高技术战争,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的特点,而战争涉及的领域却很广泛,需要动员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传媒、交通、运输、资源等全社会的力量支援战争。例如,在进入交战状态的情况下,信息网络作战可能会成为人民战争的新形式之一。
谭:毛泽东的战略思维中是否包含系统的核战略?
李:毛泽东是世界上最高明的核战略家。第一,50年代到70年代,美苏的核讹诈曾喧嚣一时,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金门炮战、珍宝岛作战期间,两霸分别多次威胁要用核弹攻击中国,妄图用核讹诈压服中国。但毛泽东宣布原子弹是纸老虎,"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老子》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两霸的核讹诈终于灰飞烟灭了。第二,毛泽东是唯物主义者。他十分清楚"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因此他下令抓紧研制"两弹一星"。中国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与超级大国搞军备竞赛。超级大国声称具有毁灭地球几次的核武器。而中国只需发展在一旦遭受核袭击时,能进行局部反击,确保消灭既定目标一次的核力量。有限但是有效。对于有生力量来说,被消灭一次与被消灭多次作用是一样的,重复杀伤没有意义。这就叫"等效威慑"。具备这种能力和手段,不仅制约两霸不敢轻举妄动对中国下手,而且取得在核问题上的发言权。在核战略上,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国防效益,争取到最长久的国家安全。第三,宣布中国发展核武器纯粹是防御性的,中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不扩散核武器,主张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体现了核战略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一点。第四,立足可能出现最坏的情况,防止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核打击,而提出"深挖洞"、建设大小三线工业基地。着手军事经济的战略纵深部署。毛泽东就是这样进退有据地展现他高明的核战略思维。
谭:历史在发展,战争也在发展,与此相应的军事理论也必须发展。从与时俱进的观点来看,毛泽东的战略理论体系需要发展和充实哪些内容?
李:这个问题提得好。我认为除了已经和正在深入探讨的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作战指导外,还要重视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这是因为,产生于战争和备战环境,特别是从游击战争发展起来的战略理论体系,侧重于战略思想与原则、战争指导规律的认识与运用、战争准备与实施、作战力量的建设与发展是必然的。而现在则需要增加战略管理的内容。这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例如,国家应变体制与运行机制;战略层次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标准化管理;国防与军事的法规和制度;国家边防体制的统一管理及其法规;军事职务资格标准;指挥机构的标准工作程序;军队作战能力评估标准;工作效绩评估标准等,都应列入战略理论体系研究的内容。从某种意义说,这是补从游击性向正规性转变这一课。从历史上说,军队的正规化,是在统一国家的形成,大兵团作战的出现,和产业革命以后,对军事改革提出的历史要求。许多国家从革命战争到取得政权以后,其军队都曾有过从非正规化向正规化转变的过程。对于旧时代已经停滞的军事制度来说,否定其正规性是一种进步的变革。例如北美独立战争,西班牙反对拿破仑统治的战争,苏联十月革命的武装起义及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都带有这个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游击战甚至具有战略地位。但是游击性毕竟是一种过渡形态,要取得最后胜利和巩固政权,必须建立正规军和进行正规战,进行国防正规化建设。华盛顿在北美独立战争开始后即提出"必须建立正规军"。列宁同"军事反对派"的主要分歧就是要不要军队正规化的问题。建国初期,我军在彭德怀的领导下着手正规化建设,但后来他受到错误地批判,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严重干扰军队正规化的进程。历史证明,从思想作风上改变不正规的惯性,要比从组织制度上改变还要难。从战略管理上适应信息时代战争的到来,是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要求。
谭:您曾发表过研究战略文化的专题论著。由此推论,有没有战略文学呢,也许您认为文学不成其为战略,但毛泽东的诗词里面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他的战略思维?
李:与其说毛泽东的诗词不如说他诗词中所反映的作者性格与战略思维的关联。中国古往今来有不少大军事家、政治家又是造诣极高的文学家,他们的军事文学作品,是经过金戈铁马的历炼之后,对生活的珍爱和人生的彻悟。中国军事文学参与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培育,和民族精神的锤炼与塑造,表现出历史非常时期民族精神的底力,情系天下兴亡,熔铸民族之魂。毛泽东的诗词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其大部分是战争年代的即兴之作。其中或写战争的场景,或抒发诗人军事家的胸臆,虽不是军事思维的逻辑表述,但它的确有大战略的雄浑气魄,携带作者的政治理念、革命情操和英雄气概 。如他在《念奴娇·昆仑》一词中写的:"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赠美,一截遗欧,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其中抒发诗人的世界革命的理想主义、国际主义与人类大同的豪情壮志。这种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激情与现时的国家领土主权的划分当然是不能混淆的,在实践上也不是没有个别的教训可记取。但其天马行空的奔放气势,古今中外无人可比。毛泽东的诗词,绝然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它总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们的革命精神,而且信笔拈来,引经据典,天衣无缝。有人说,不读名著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是说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往往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中国先秦时代就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精神。后来被儒家文化的消极成分给磨掉了,而儒家文化的积极内容又被文化大革命给打掉了。现在充斥文化市场的宫廷戏、武侠戏,久而久之会误导青年一代追求无限权力,勾心斗角;或寄托虚幻的行侠仗义,而不依靠民主与法制。要警惕腐败带来的文化粗鄙化、学术浅薄化、行为浮躁化。我认为如今的宫廷戏、武侠戏之类的文学与社会价值,甚至不如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多大地位的汉赋,其留给后世的精神财富是极其有限的。想到这些,不能不倍加珍视毛泽东所唤起的中华民族的自强、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和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