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东区送温暖献爱心系列活动侧记

2007-03-02 03:34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王余 阅读
 “我们老两口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渡过了难关,现在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明年我还想去看看北京的奥运会。”春节前的一天,77岁的金福社区居民伍志勤接过社区工作人员手中的慰问品,心里很激动。

  家境贫寒的居民有了生活必需品,孤寡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心……送温暖献爱心,东区城乡处处春。

  真情实感——温暖送到细微处

  去年12月22日下午,东区领导来到市社会福利院,为孤寡老人和脑瘫儿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慰问品。同日,在冶金东街社区,东区领导看望了105岁的老红军杜明聪,并送上了区委、政府的慰问。

  润物细无声。入冬以来,东区组织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检查督促扶贫帮困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在贫困居民家里,看看群众的米缸满不满,摸摸群众的棉被暖不暖,拉着他们的手嘘寒问暖,面对面,心贴心。

  “近几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确实很快,但是看到这些还处在贫困中的人们,我就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和松懈。”东区着力解决好老红军、伤残军人、军烈属等重点优抚对象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及农村五保户的实际困难,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国家安排的冬令救济款、农业税减免资金全部在春节前落实到户。

  温暖送去的不仅仅是帮助困难群众平安越冬的钱物,更是送去了温暖的关怀。湖南来东区打工的修鞋匠蒋德述,去年孩子患脑膜炎住进了医院,社区工会组织伸出了援助之手,目前,孩子已恢复健康。在真实的感动中回馈社会,蒋德述已义务为社区贫困居民修鞋近200双。

  持之以恒——温暖送出制度化

  湖光社区居民荣国美双腿残疾,丈夫失业,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春节前夕,她家继续受到救助,东区给像她这样的困难户发放了爱心卡,凭这张卡片,她可以到社区里的“爱心互助超市”免费挑选过节需要的物品:大米、食用油、毛巾、棉被……

  从2005年以来,东区一直积极探索贫困人群救助的长效机制,通过政府拨款和民间捐助,在全区建立起22家爱心互助超市,定期向辖区困难户发放救助物资,并构筑起以低保、救济、捐赠、慈善等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由星光计划、福星工程、幸福快车、福利院、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系列措施组成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使“送温暖”活动逐渐走向了制度化、经常化和社会化的轨道。

  东区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使爱心援助活水长流。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带动下,各商家致富思源,纷纷加入“送温暖”的行列,为受灾群众、下岗工人、残疾人、特困户送去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安慰:2006年12月15日,刚刚开业的金碧辉煌餐饮娱乐有限公司为困难群众捐款5000元;16日,德铭阳光商贸有限公司组织全体员工捐款1636元;同日,轩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捐款2710元,宏达鱼馆总经理朱宏个人捐款1万元;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把12月24日的部分营业额捐为善款;2007年1月,东区组织辖区三产企业开展爱心大拜年活动,使辖区150户贫困居民受惠……

  标本兼治——温暖送来致富经

  2006年8月,东区银江镇第四期农民工驾驶技能培训在攀枝花学院开班,近200名学员在攀枝花学院接受为期3个月的免费机动车驾驶培训,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我姐夫王有良去年参加了汽车驾驶培训后,买了台东风跑运输,月收入都在三、四千以上。”阿署达村一社学员夜和顺说。

  在东区,送温暖不仅体现在嘘寒问暖和送钱送物,还包括送思路、送岗位、送技术,帮助群众致富。

  东区出台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就业援助、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和社区平台等多项再就业扶持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去年区财政投入资金270余万元,开发社区保洁、治安巡逻、城建协管等公益性岗位1300多个;2006年的再就业援助月,东区开展了“零就业”家庭见面会和“零就业”家庭“一帮一”活动,使460多户“零就业”家庭的生活得以改善,450名“4045”大龄就业困难对象实现了再就业;以建设区域性商务中心区为契机,千方百计开辟新的就业增长点。近年来,东区共兴办各类社区经济实体828家,安置失业人员近3千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