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震同志生前是国家副主席,是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新中国屯垦事业的开创者,中国合作经济的先驱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缔造者。作为在他的屯垦事业和合作经济事业中工作大半生的一名老兵,为表达对老领导无限崇敬、热爱和怀念的心情,我写下这篇回忆录,以此缅怀将军。
一、盛闻轶事
那还是1949年的上半年,我还在“国统区”读初中,在一家《观察》进步杂志上看到了有介绍中共十大将领的文章,其中就有常胜将军王震。 解放后的1950年,我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参军,有幸分配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工作。这支生产部队的前身就是抗日战争时的359旅,王震就是359旅的老首长。在这里我知道了不少有关王震将军的盛闻轶事,更增加了我对王震同志的敬慕之情。 按说,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很多,授予军衔的就有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王震只是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可他在对手和人民群众中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名气?这要从抗日战争中的南泥湾大生产和1944年到1946年历时两年的南下北返即我军“二次长征”说起。 “王胡子”绰号的来历
“王胡子”是毛泽东主席对王震将军的爱称。其实,王震平时是不留胡子的。1946年10月,王震将军率八路军南下支队,打破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堵,胜利地重返延安。由于4个多月的残酷战斗环境,脸上长满了长长的胡子。王震同志去枣园见毛主席,毛主席紧紧握住王震的双手,深情地望着他那长长的胡子,亲切地说:“王胡子,你辛苦了。你们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当第三天党中央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盛大的欢迎359旅胜利归来大会时,王震已经是仪容整洁。南下北返是党中央派王震同志率359旅主力于1944年11月从延安出发,挺进华南,到湖南、广东、江西去创建抗日根据地,1945年9月北返中原,1946年10月重返延安,历时整整两年,跋涉祖国山河22000余里,经过八个省,艰苦地克服了严寒酷暑和江河山岳自然阻碍,英勇地战胜了数十万日寇、汪精卫和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被誉为“第二次长征。”王震将军也因此名震中外,“王胡子”的美名也就此传颂开来。 军队办合作社
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是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到今天已经唱了60年。歌中唱到“南泥湾……是陕北的好江南,……又学习来又生产,359旅是模范,人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现在,人们听起来还是那么亲切、优美、甜蜜,那么激励斗志,它是359旅光荣历史的见证。远在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和经济封锁,边区军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王震同志率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进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了适应当时战争环境的合作社经济。全旅平均每人种地30亩(边区军队平均每人18亩),还集资兴办养殖业和农副加工业,办起了大光纺织厂(农一师大光毛纺织厂就是沿用延安时的厂名),团结(后改名大光)商业合作社遍布陕甘宁边区。在1943年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毛主席高度赞扬这是个创造。他指出,我们的军队“不要边区政府发饷,也不要老百姓发饷,完全靠军队自己供给,这是个创造,对于我们民族解放事业,该有多么重大的意义。”会上授予王震同志一面毛主席亲笔题词“有创造性”的奖旗,表彰他对合作社经济的贡献。这就是南泥湾精神的由来。 给炊事员请功
解放战争时的宜瓦战役,独四旅打阻击。纵队司令员王震视察前沿阵地下来,天已过午,转过一个山湾,碰上一个刚解放入伍的炊事员挑着伙食担子上山送饭。王司令员大声问:“送的啥饭?”炊事员答:“白面馒头、猪肉烧粉条。”王震边问边弯腰掀起饭筐上的盖布,拿了一个馒头就吃。战争时期王司令员满脸胡茬,军衣也脏,不像个当官的。炊事员生气了,说:“我是给前线同志送的,你向后跑还先吃!”放下担子抡起扁担就要打。同行的警卫员赶忙拦住说:“他是王司令员!” 宜瓦战役我军击毙国民党军长刘勘,歼灭敌军4万余人。在庆功大会上,王震问要打他的炊事员来了没有,站起来让大家看看。这个炊事员吓坏了,在旧军队兵打官是要枪毙的。站也不是,不站也不是,最后还是站了起来。四周的战士都望着他,连里的领导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王震说:“这个同志你们连里应给他请功。”接着讲了上面发生的事。大家都为司令员遵纪爱兵、炊事员办事认真负责高兴,一时在部队传为佳话。进疆后,这个同志在四师12团,还在岳普湖木华里(现农三师四十二团)参加过大生产哩。
二、心系新疆
节衣缩食利民生
新疆解放初期,王震同志任中共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在建政、剿匪、安定社会、改造起义部队的同时,组织了大规模的军垦大生产活动。 解放前,新疆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现代工业基本上是空白,本地不能生产一斤钢铁。工业品奇缺,价格昂贵,一只绵羊只能换一块砖茶,一公斤羊毛只能换一盒火柴。在当时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王震同志远见卓识,在组织部队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号召全军区指战员节衣缩食,集资建设新疆。指战员热烈响应,每人每年节约单军服一套、衬衣一件,两年节约棉军装一套,还节约鞋、袜、帽子,压缩口粮、菜金、办公杂支费,办起合作经济性质的工商企业,全军区指战员都是合作社的社员。五十年代在乌鲁木齐市和喀什、伊犁、石河子等地办起钢铁、纺织、能源、建材机械等大型厂矿。师团在南北疆驻地办起中小型发电、采煤、磨面、轧花、榨油、修造、皮革、被服、砖瓦、印刷等70多个工矿企业,奠定了以后新疆现代化工业的基础。商业合作社和食品加工作坊遍布各垦区。军队大生产运动与集资兴办的大小工商企业,既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负担,也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建设,繁荣了市场,丰富了部队和当地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1952年4月26日,新疆军区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其中说:“我王震部入疆,首先全力注意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经站稳脚跟,取得了少数民族的热烈拥护。” 1953年,王震同志调离新疆,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企业陆续都转为全民经济。其中喀什八一面粉厂、喀什农机厂和康苏煤矿都是这个时期无偿交给地方的。最后在“大跃进”的浪潮下,垦区的商业合作社也改为国营商店,新疆军垦经济中的合作经济成分消失。作为补偿,给每个社员(指战员)分了经营红利400元。 牵挂草湖
草湖,二军军部的生产基地,生产部队时称军直农场(场长兼政委陈春林)。当时王震在王恩茂、郭鹏等二军(南疆军区)首长的陪同下来农场视察,看了生长旺盛的稻麦棉花,还看了养猪场的乌克兰大白猪和奶牛场的阿拉塔吾种牛及刚刚才栽植的果园。草湖的果园是解放后新疆军垦第一果园,除了当地的桃、杏、葡萄外,还打算从山东引进苹果和砀山梨。王震很高兴,说:“军队生产事业是长期的,是子子孙孙的建国事业,要种田、养畜、种菜、植果树,发展生产。战士们都要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世世代代为保卫和建设边疆作贡献。”王震还建议把具有二军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军直农场命名为“毛泽东农场。”因为中央有通知不准以领导同志的名字冠以城市街道、企业单位的名字而作罢。兵团成立后就定名为前进农场。但王震同志始终牵挂着草湖农场。 草湖农场在五十年代选育了一种名叫“铁皮”的甜瓜,腹腔很小,肉厚,瓜籽成S形,细圆饱满,是中熟品种。它与冬甜瓜杂交,得以形似炮弹、个大,体重约七八斤,能储藏到第二年的二、三月,人们爱称其为“炮弹”。这两种瓜都具有香甜脆的特点,很受市场青睐。1960年,任国家农垦部长同时也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王震,春节前通知农一师林海清师长,要草湖选两吨冬甜瓜给总参。这件事由前进总场场长杜秀全、供销科长李学忠与南疆军区和喀什机场联系办理。甜瓜在春节及时运到北京,王震还来电话表示感谢,并鼓励城郊农场要抓好园林生产,形成副食品基地。1980年3月,全国召开农垦局长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同志到会讲话,见到梁焕清局长还询问了草湖和喀什垦区果林生产的发展情况。当梁焕清汇报林果产品如葡萄、苹果、杏等鲜果当地销售不完,都烂掉了,有的团场把葡萄砍掉改种棉花时,王震副总理说太可惜了,并指示要发展加工业运出去外销。这一来,喀什垦区的林果优势名扬全国农垦,北京和天津农垦局长都表示愿与喀什农垦共同开发。这就是三运司联津葡萄酒厂和四十一团果脯厂能够很快建厂的重要原因。 1980年9月,全国农垦产品展销会时,我和吴仲齐同志专门带去两箱黄元帅苹果和自制的苹果脯和杏脯,送到了翠花湾9号王震同志家中。 进军塔里木
进军塔里木,是王震部长的亲自关怀和组织下进行的一场意义深远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会战。1959年至1960年间,王震多次来新疆视察塔里木垦区,并在农一师第四届党代大会暨积极分子大会、塔里木万人誓师大会上讲话。我有幸参加了这两次大会,聆听了王震的教诲。王震讲,开辟塔里木垦区是开发塔里木的第一步,有了农业作基础,就可以进一步开发塔里木的矿藏。我们要治理沙漠,让沙漠变良田、变绿洲,变为国家的粮棉基地、蚕桑丝绸出口基地。王震同志说:“长绒棉大面积种植并获得高产的意义重大。它可精纺到80——120支纱,是高精民用纺织品,也是重要国防工业原料。它打破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对我国的经济封锁,要大力发展。我国是自古以来的丝绸生产国、出口大国,可是现在被日本和印度超越了。新疆很适合发展蚕桑生产,已给周总理汇报了,总理支持在新疆栽桑养蚕,建立中国新的丝绸出口基地。”王震接着说:“目前塔里木是两个师,一师在阿克苏,二师在库尔勒。将来还要在喀什,就是塔里木河的上游,叶尔羌河两岸建立一个师(即现在的农三师),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向塔里木腹地进军。”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王震同志作了细致的安排,除了投财力、调物资保证会战需要外,还在人力上组织了上海知识青年进疆,这不仅使军垦事业后继有人,而且改善了军垦战士的文化素质。在人才上一方面请江苏省支援了植桑养蚕的技术人员,还创办了“今日抗大”的塔里木农垦大学,直接为开发塔里木培养各类科技和管理人才。五年后,农一师已安置近五万名上海知青,育成桑园18万亩,前进二场(现四十二团)、前进三场(现四十三团)也种植桑园2500余亩。1966年,农三师在喀什建立,塔里木农垦大学首次列入了全国高校统招计划。王震同志组织的开发塔里木会战的第一阶段可说是战果辉煌。
三、致富职工
以民为本办合作经济
兵团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文革”的重创使兵团遍体鳞伤,导致了兵团的撤销,七年的农垦局时期使兵团建设日下,职工饱尝“二等公民”之艰辛。还是我们的老领导王震同志在中央力谏邓小平同志,于1981年12月批准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走向二次创业之路。 兵团恢复后各业待兴,到处需钱,职工生活艰难,不少职工还没搬出地窝子、草棚等简易住所,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职工不安心农场,出现了连续三年职工减员外流现象。王震同志关心着新疆军垦事业的发展,关心着军垦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 1984年7月,人民日报刊登了原国家粮食部副部长、离休老干部喻杰在家乡带头发动群众集资入股兴办水电站的消息。那时,王震同志来新疆视察工作,指示要向喻杰同志学习,组建兵团合作总社股份公司,广泛发动群众集资入股,兴办二三产业,改变兵团商品生产的落后状况,促进兵团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职工生活的改善。他说,兵团有办合作经济的优良传统,定能办好。老同志要带头集资。并提名原兵团副司令、兵团顾问组副组长林海清和原兵团副政委、兵团顾问史骥两名同志负责筹建兵团合作总社工作。林海清是1930年参军的老红军,抗日战争时任过团长,从1948年起就是师级干部。国防、生产部队整编,他不去南疆军区当将军(副司令员),而来到兵团当师长,王震同志赞誉他是“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进军塔里木的前线总指挥。史骥是1937年9月参军抗日的学生兵,是359旅的老战士,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南征北返和解放大西北的残酷战斗,进疆后改造起义部队,任农七师政委,是奎屯新城的设计者和奠基人,是个文武双全的指挥员。王老选这两位兵团领导负责兵团合作经济,可见对兵团发展合作经济寄予了多么大的厚望。 集资办企业,利国利民。兵团党委于1984年9月作出“立即行动,广泛集资,兴办社会主义合作经济事业”的决定,将王震同志的有关集资发展合作经济的四次谈话记录印发,在兵团范围广泛宣传,立即得到广大职工的热烈响应。仅三个月时间全兵团就集资6055万余元,办起了一批以农副业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合作工商企业。这些合作经济的企业采取了多种形式,有师、团、连和家庭农场集资联办,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有开发型,有经营型,有农工商一体化,也有科工贸相结合。还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兴办购销公司,开设了窗口。它的宗旨是“振兴兵团,服务农场,繁荣经济,致富于民。”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新政发[1984]169号文件批准,兵团合作总社正式成立,并于1985年1月26日召开了成立大会,自治区领导祁果到会祝贺。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示和总社董事会制定的章程,兵团合作总社是兵团领导下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实体,通过集资入股,把社会游资集中起来,搞开发性、生产性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它上顺天时,符合党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和开发建设新疆的重大国策;下合民心,在统一政策下分散经营,更好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了职工的个人收入,是最实际的富民强国之举。合作经济在兵团范围内很快发展起来,到1985年4月已集资8000多万元,兵、师、团三级合作社都已建立,形成了统一政策的指导网络。它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厂、店不分大小民主管理,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它采取自愿互利原则,职工既是投资者,也是劳动者,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它后备资金充足,当时兵团职工银行储蓄超过20亿元人民币,只要初建的合作厂、店经营有利,群众就会不断增大投资。 难忘的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