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里,毛泽东率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欢聚一堂,座谈共庆“五一国际劳动节”。其时.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开门整风己进入高潮,毛泽东在讲完了欢迎党外人士提出批评意见,帮助共产党招风的中心发言后,突然话锋一转,第一次向党外人士公布了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并拱手拜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帮他“刮点小风”。此言一出,令刚刚还被毛泽东开诚布公、虚怀若谷的讲话感动着的民主党派人士深感惊愕和意外,会场上一时窃声阵阵,丝丝骚动。会后,他们其中的一些人“紧急密陈”,联名致信中共领导人,恳请说服毛泽东收回成命,在当时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没完全解放,处战争状态,因此作为国家主权和领上完整象征的国家元首——国家主席一职空缺。直至l954年9月。五年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直代理国家主席处理国务.不是国家元首的毛泽东也不得不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的身份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随着新中国外交局面逐步打开,一步步走向世界,毛泽东在目益频繁的国务活动中越来越感到别扭,觉得名不正言不顺。新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国家元首——国家主席,尽快和国际接轨,这己成毛泽东和其它中共领袖的共识。 他说:“为保证国家安全起见,设个主席。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叠床架屋地设个主席,目的是为着使国家更加安全。有议长(毛泽东这里指的是委员长,笔者注),有总理,又有个主席,就更安全些,不至于三个地方同时都出毛病。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出了毛病,那毫无办法,只好等四年再说。设国家主席,在国务院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之间有个缓冲作用。” 1954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撤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同时决定设立国家主席。毛泽东以其在党内外、国内外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和无人可比的崇高威望,众望所归地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而德高望重的朱德,则当选为副主席。 党外人士力劝毛泽东连任国家主席 毛泽东不打算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想法却遭到了党外著名民主人士的善意阻拦。这些人大都经历晚清、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等朝代。他们在先追随孙中山革命未果,后幻想国民党救国破灭后.最后从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也找到了他们的归宿。中国共产党面对长期战争破坏留下的烂滩子,励精图治,团结全国人民,硬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创造了几乎不可能的奇迹,令他们折服;他们在新中国政府中担任要职,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和宽广胸怀。他们把这种对中国共产党的折服和感谢集中在了毛泽东身上,为新中国有这么一位领袖而骄傲自豪,真诚地希望他永远当新中国的掌舵人.新中国永久的象征。如今,听说毛泽东无意当下一届国家主席,有点接受不了。 就在天安门座谈会结束当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双启挑的陈叔通和黄炎培,受其它民主党派负责人委托,进行了紧急磋商,联名给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写了一封信。他们认为,现在形势“不可以说国家己经稳固了.况台湾尚未解放,国际两大阵方尚在剧烈斗争”,“在短期过程中全国人民还认识不清楚,”因此,“集体领导中突出个人威信,仍是维系全国人民的重要一环”,否则,“可能因国内人心的震动,而给以国际间推波助澜的造谣的机会”。最后,他们干脆“披沥直陈”建议刘少奇、周恩来“及时邀请人大政协同志,就这一问题,交换意见.如大家都有上面所呈感想,即请转呈毛主席”。他们希望通过刘、周力劝毛泽东收回成命。 事关重大,刘少奇、周恩来阅后立即直接转呈毛泽东。 要求政治局大张旗鼓地做工作。首先务必在党内统一思想,这表明.毛泽东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的决心是下定了。 西方的一些通讯社很快就捕捉到了毛泽东将辞去国家主席的信息。1958年6月,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代办宦乡不断听到毛泽东将辞去国家主席的传说,并被西方政要和媒体记者频频要求予以证实。还没有听到国内正式传达的宦乡,便紧急向外交部报告了此事。 7月31日,正想通过非官方渠道扩大他辞职影响的毛泽东看到宦乡的电报后灵机一动,决定借力造势,立即亲笔回了一封电报,不仅要求宦乡证实“所传辞职事是真的”,还要求他‘经过新华社记者在伦敦新闻记者中相机陆续放出一点空气。以便逐步使人们不当作谣言,而当作事实’。毛泽东自己还亲自“放风”。1958年11月,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期间,又专门把自己不连任国家主席的情况告诉了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 龙评天下 追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图集) ·慎言“大国崛起”,慎言“强硬中国” ·抵制日货——我们心胸是不是窄了点? ·简单废除户籍制度反而剥夺了农民利益 ·可保留作反面教材?靖国神社真实见闻 ·垄断行业让利是行政意志而非市场机制 ·视觉暴力:中国大片到了嗜血如命时代 ·寺院富了,谁来监管他们的奢侈浪费? 由于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中央政治局在党内外的广泛“透风”和卓有成效的解释工作,围绕毛泽东不再担任下届国家主席这不大不小的风波逐渐平息。考虑到了党内外人士的情绪,中共中央作出的《同意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他不作下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候选入的建议的决定》特意作了这样一些“缓冲”和“铺垫”: “毛泽东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久经考验的领袖,在他不再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以后,他仍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袖。在将来,如果出现某种特殊情况需要他再担任这种工作的时候,仍然可以根据人民的意见和党的决定,再提请他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 朱德力荐刘少奇接替毛泽东 谁是第二任国家主席的人选,毛泽东没推荐提名,只是说“让别人干!”这个“别人”没明确,又引来党内外人士的猜测。毛泽东辞职风波仍未完全平息。 1959年4月2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实际上是中共中央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二届人大定调子的,其中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向二届人大推举国家领导人的人选名中,而新的国家主席人选尤为受人关注。 在当时的中共高层领导中。可以作国家主席的人选应该说有好几位,经过中央书记处的初步酝酿,最屠集中到朱德和刘少奇两个入的身上。 按照惯常的做法,毛泽东不连任,由上届国家副主席朱德继任是顺理成章的事。事实上.在中共高层领导和党外民主人士中普遍持这种观点。还在半年前,为准备召开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组织部和统战部受中央书记处委托,草拟了一份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国家领导人侯选人名单,发给中央一些主要负责人征求意见。在这份名单上,仍把刘少奇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人选,而没有提国家主席候选人人选.这就透露出了一个明显的信息:刘少奇仍将留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既然如此,国家主席候选人显然就是朱德了。 朱德看了中央书记处送来的名单后,明白了中央的意图。1958年12月29日,朱德提笔给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写了一封信,言辞恳切地要“小平同志转书记处同志们: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以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他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七岁,由他接替毛泽东任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并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 中共中央接受了朱德的提议。至此,国家主席候选人己水落石出,非刘少奇莫属,与会者无不心知肚明。但是,由于毛泽东始终未推荐提名,在全会讨论提名国家主席候选人时,会场出现了少有的尴尬。这时,邓小平站起来说:“都不提,我提,刘少奇!”话音未落,全场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于是,全会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委员长候选人。 |











川公网安备 510411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