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高扬金沙江文化旗帜 打造攀枝花文化品牌(2)

2007-04-20 11:38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段渝 等 阅读

  赵厚钊(市委党校副校长)攀枝花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工业城市,我认为攀枝花的文化底蕴是移民文化与本地传统文化结合的新文化。

  移民是攀枝花人口的主体,移民不仅表现在工业人口和商业人口以及机关与事业单位人口上,也表现在农业人口上。攀枝花的工业人口主要是过去的钢铁、煤炭、建筑、交通、电力等行业整体性移植过来的。这部分人的文化传统是所在地文化的延续,受其它文化的影响较小。国家机关和医疗、教育等事业单位,虽然过去本地也有,但规模小,主要构成人员也是外地移民性进入,这些人的文化传统当然也受原居住地的影响深。攀枝花的农民本地人口占多数,但外地移民也不少。在攀枝花进入工业开发区时代以后,以各种方式进入攀枝花的外地农民也很多,因此攀枝花农民的传统文化本地化较强,但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小。人口的构成与文化背景,决定了文化传统的底蕴。

  发展攀枝花的本土文化,要走多元文化结合的新路。我们挖掘本地文化历史传统是必要的,但我们在这方面的优势不明显。一是攀枝花地区属于干热河谷气候,旱季时间长,农耕自然条件差,在生产手段落后的时代不适合较多的人群居住,因而人口稀少,难以形成支撑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文化交流,很难发现和挖掘出有极高价值的文化产品。二是我们就近有大小凉山,他们在挖掘彝族民族文化资源方面工作比我们早,成效比我们高,可供整理的文化资源比我们丰富,如果我们只以珍贵的彝族同胞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我们发展的路就会变得很狭窄而没有竞争力。

  本地传统文化与移民文化结合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大庆也是移民城市,深圳也是移民城市,但他们没有本地的多民族文化,文化传统是移民文化。攀枝花则不同,移民即汉文化影响是主流,但这里是全国罕见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多达三四十个,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能够相互学习和兼容。如果能实现这些文化的有机融合,就能挖掘出既富有本地特色、又具有多民族团结、还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文化。我们发展本地文化应当走多元文化共生共存、有机结合的路。

  熊彬(市广播电视局党委书记、局长)长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攀枝花的金沙江文化是长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单元。作为一个现代重工业城市,大工业文明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色。作为三线建设的新城市,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以其包容、开放和海纳百川,积淀和传播着各地的先进文化,使这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增加了亮色。地处川滇交界、多民族混居的攀枝花,还在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不断洗礼,使攀枝花的文化增添了不少姿色。

  传播、宣传和张扬攀枝花文化是广电媒体构筑攀枝花人精神支柱的重要任务。这些年来,我市广电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立足本土文化,植根本土文化,挖掘本土文化,包装本土文化,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栏目(节目)。《金沙彩虹》等就是着力宣扬攀枝花的风土人情的栏目(节目)。同时,我们还通过中央、省和境外台制作和播出了大量的攀枝花专题片,让全国人民和世界友人了解到攀枝花人的精神风貌和攀枝花文化建设成就,改变了对“攀枝花蛮荒之地”的看法。

  当前,攀枝花正在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提升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我市广电媒体在宣传和包装攀枝花文化方面的基本想法是:坚持以金沙江文化为内核,打造和包装一批精品栏目(节目)。我市准备用2——3年时间建成全省地市州一流电视媒体,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准备打造和包装一批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栏目(节目),持续地宣传好攀枝花文化,扩大攀枝花文化的影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切实抓好对外宣传。借助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我们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把建设和谐攀枝花、实力攀枝花、魅力攀枝花、活力攀枝花的新成就、新变化宣扬出去,把攀枝花人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进行文化创造的精神风貌展示出去,不断提高攀枝花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冯中云(市文联副主席)我认为,研究攀枝花文化,不能孤立地就攀枝花文化谈攀枝花文化,而应该将攀枝花文化融入整个长江文化之中来考量,这样,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寻找到攀枝花文化的根基和脉络。

  我认为攀枝花文化是长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攀枝花文化属巴蜀文化区和滇文化区区域,有着与两个文化区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文化的共同性。长江文化按区域划分可分为:巴蜀文化区、滇文化区、贵州文化区、两湖文化区、江西文化区、吴越文化区、江淮文化区、闽文化区、岭南文化区和桂文化区十个文化区域。攀枝花文化显然处在巴蜀文化区和滇文化区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离不开自然通道。攀枝花地处中国西南著名的攀西大裂谷中部,正是横断山脉山谷纵向沟通南北,金沙江河流横向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地带,人类北上南下的迁徙,攀枝花均是必经之地。因而,攀枝花区域不可避免的成为巴蜀文化和滇文化的覆盖地和融合地,并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烙上了两种文化的印记。

  从攀枝花城市的发展史来看,攀枝花文化又有着与巴蜀文化和滇文化不完全相同的具有自己鲜明个性和浓郁特色的文化。经济与文化历来都是相伴而相辅相成的。六十年代初,党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由此拉开序幕。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矗立在万里长江之首,成为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之都。因为来自五湖四海,建设者们自觉不自觉地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带到了攀枝花,结出了既相同于又有别于他们故土的文化——移民文化。而且,这些文化又一同与巴蜀文化和滇文化再一次融合,形成了个性鲜明、特色浓郁的攀枝花文化,为长江文化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综上所述,我认为:攀枝花文化既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又有风格独特的古代和现代移民文化;既有神奇秀丽的江河文明,又有辉煌大气的现代工业文明。攀枝花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攀枝花文化,用金沙江文化作为攀枝花的文化品牌意义重大,高举金沙江文化的旗帜,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和谐攀枝花的建设。

  彭方志(攀枝花学院经济管理院博士)金沙江流域是长江的发源地,是长江流域的组成部分,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亚太经济圈的勃兴特别是东南亚经济圈概念的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将使金沙江流域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地位更加重要。它已经是长江流域和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和航天基地,它将成为长江流域进入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的前沿阵地。

  但是客观地说,金沙江流域要抓住这个机遇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为这个流域自身内部的文化、经济整合度还很低,还没有形成合力,或者说区域经济合力与区域文化特质还正在形成过程之中。我们认为,整合金沙江流域,促进金沙江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打造金沙江文化。

  我们认为,金沙江文化有神秘浪漫、简朴务实、勇敢坚强、开拓创造和宽容善良等内在特质。神秘浪漫来自于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区域内众多的神奇景观、神话与传说是其表现;简朴务实远因是历史上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因是工业文明的影响;勇敢坚强和开拓创造是历史上民族迁徙与当代开发建设史共同的烙印;宽容善良是多民族、多元文化区域的特点。这些特质已现雏形,但是要成为整个区域发展的动力,还需要进一步打造。

  有两大原因使得攀枝花应该成为金沙江文化打造的主力之一。一是攀枝花地处金沙江流域地理位置的中心,区位优势的存在使得攀枝花最有可能成为金沙江流域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二是攀枝花是金沙江流域中迄今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城市,工业文明所代表的文化是相对先进的现代文化,而现代文化应当是金沙江文化发展的方向之一——另一个方向应当是特色文化,攀枝花的特色文化也有一定基础,而且综合了流域内许多其他区域的特色。

  攀枝花市积极参与打造金沙江文化,引领金沙江文化的发展,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做起。从内部来看,首先要打造好攀枝花文化,奠定攀枝花在金沙江流域的文化领先地位。从外部来看,要积极发挥攀枝花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主动发起、组织全流域相关机构、专家共同对金沙江文化展开研究;组织对金沙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牵头联合展开对金沙江文化的对内对外宣传。具体思路是:指导并支持合适的群团组织建立金沙江文化研究中心,广泛邀请区域内外相关机构和专家参与研究、挖掘和整理,时机成熟时,可以以此为依托组织举办全国性的金沙江文化论坛;指导并支持区域内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演出团队将研究、挖掘和整理的成果转化为文艺精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与周边市州联合,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建立金沙江传媒集团作为对内对外宣传金沙江文化的载体。

  刘胜利(市文管所所长)金沙江文化作为文化形态是指金沙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金沙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包容的体系,开放的体系。多民族的交汇交融,各种文化元素的交流碰撞,形成了多元的,不断发展的金沙江文化。金沙江文化像金沙江一样奔腾不息,勇往直前,为中华文化勇敢坚毅特质的形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把金沙江文化作为文化战略品牌提出来,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来构建,则是一个创举!金沙江流域中的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都可以树起并使用这个品牌,然而,谁最先树起并使用它,谁就抢占了先机,就赢得了文化发展的宝贵时间,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品牌效益!

  攀枝花作为金沙江流域的中心城市需要有一个与自身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吻合的文化体系。构建一个能够支撑和可以服务于攀枝花经济发展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就是金沙江文化体系。攀枝花作为金沙江岸边的一座城市,从第一代移民开始就喝金沙江的水成长起来,第二代、第三代则完全是被金沙江水养育出来的。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着金沙江的水,我们的脑子里跃动着金沙江的英姿!我们不树金沙江这个品牌谁树?我们不用金沙江这个品牌谁用?

  金沙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体系,我们不仅要从地域、历史、民族三个方面去认识它,还要从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文学艺术等不同的方面去认识它、理解它、解读它,以避免片面性。

  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攀枝花人的文化意识在觉醒,出现了一个文化自觉的新局面。盐边县确立“大笮文化”这个品牌;米易县提出了“迷昜文化”这一品牌;仁和区着力打造“里泼文化”;东区开展“移民文化”;西区推出“长漂文化”。这些文化品牌树立以后,为各县区文化的发展定了位,找出了发展方向,因此各县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成果。用一个什么品牌来统一这些文化呢?人们在思考,在呼唤!“金沙江文化”这一文化战略品牌,得到了我市文化界的一致认同。这一文化品牌的创立,结束了攀枝花没有自己的文化品牌的历史,为攀枝花文化的发展找到了基准点和发展方向,为金沙江文化的研究找到了实际应用的出路!

  李国庆(攀枝花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关于攀枝花的文化定位,有多种说法。有谈移民文化的,也有称钢铁之城、钒钛之都的,现在看,可否定位为以移民文化为特征的金沙江文化,此为个人之见。

  三次历史移民奠定了攀枝花之基。一次是昌意降居若水,带来了早期的黄河流域文化。中华始祖黄帝娶西陵之女(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砻江流域),之后繁衍生息。昌意部落带来了早期的黄河流域文化,是为金沙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的一次融合,此有史为证,溯及上古。二次是明朝朱元璋“洪武开滇”,从江苏一带派军队至云南四川金沙江流域一带,并实行彝汉通婚的民族和睦政策。600多年前,以迤沙拉为代表的金沙江流域就迎来了一次大移民。这次移民带来了发达的长江流域文化。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祖国各地的优秀建设者汇集攀枝花,汇集了全国的优秀文化。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汇集了最悠久、最发达、最能代表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的文明,极大地丰富和推动了金沙江文化的发展,使攀枝花文化具有多元化之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其生命力的旺盛。

  考古发掘金沙江文化。距今1.8万年左右的回龙湾智人洞穴遗址等考古发掘,为攀枝花文明时代的历史书写了骄人的篇章,这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了攀枝花智人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同时结束了野蛮时代,这一点是仍可深度挖掘的。攀枝花所在的金沙江流域历史悠久。“皇帝七十七年,昌意降居若水”记载于《史记·五帝本记》等史书,使攀枝花在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文治武略都属上乘的汉武帝更是在汉代就设大笮于今攀枝花境内,盛唐等朝代也在攀枝花境内设有机构实行有效管理。上世纪中期以来,攀境内的出土发掘为以上沿革提供了佐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