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文化

学者商界传媒业精英的“2007阅读记录”

2008-01-09 08:5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综合 阅读
 编者按:

    这是27份独特的阅读记录。

    我们邀请27位喜欢读书的人——他们当中有学者,有企业界人士,也有传媒从业者——和大家分享他们的“2007年阅读记录”。每份阅读记录,都带着推荐者鲜明的个人特色。所荐图书,交叉极少(《丧家狗》是个例外)。因此,很多“小众”的书,不再寂寞。也再次证明,阅读是一件极为个人的事情,所谓潮流是有的,但很多人不为所动。

    最后,向接受我们采访的27位朋友,向所有爱书的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出版者,在此表达我们的敬意。

    学者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7年读过的书,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本:

    《到底是张爱玲》,刘绍铭,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将最近几年写张爱玲的文章汇编成此书,史料很多,观点独到。关键是注解出了真实的张爱玲。以刘绍铭的学术眼光和与众不同的见解,令此书是近年关于张爱玲最值得一读的书籍。

    《开卷有疑》,杨奎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为研究现代史的学者,杨奎松先生的很多成果值得重视。《开卷有疑》是他的读书札记汇编,重视史料的甄别和新史料的采用,视野开阔,并注重借鉴境外学人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一点,他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对一些已成“定论”的观点提出怀疑,并进行逻辑严密的分析。

    《两性生活史》,(英)史蒂芬·贝利主编,中国友谊出版社。

    这本书论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两性关系的历史演变。话题非常通俗,文章很生动,把东西方社会两性文化都涵盖了。插图也好,选用了经典的绘画、雕塑、照片以及电影,甚至一直谈到了网络时代,比较好玩。把这本性学作品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一起比较着看,更有意思。

    ■李天纲(复旦大学宗教学系)

    《上海法租界史》,(法)梅朋、傅立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29年,梅朋、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在巴黎出版,尽管这两个法籍上海人描写的是法租界的早期历史,但大量法国外交部、领事馆和公董局档案以及报刊资料等所做的详尽记录,让人们更了解这段有争议的历史:没有法租界的历史,现代上海的历史缺掉不止一只角。在文化、政治、外交和生活观念上特立独行的法国人,尤其是不愿和商业强势的英语民族混同起来,19世纪的上海人就领教了这一点。借鉴了英、美、法国的很多近代制度,且融会江南本土文化的上海文化,确是中国人自己的近代城市文化,绝非可用“殖民批判”这块黑板擦来抹煞掉的。这次重版,或许有人愿意读一下,理理思路,看看城市文化的来源,想想上海社会的未来。

    《玄奘西游记》,钱文忠,上海书店出版社。

    这本书是闲暇时候看的,但与百家讲坛同系列的其他相比较,它更接近学术,是钱文忠从基本史学中提炼而出,讲解了这位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的真实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从这个角度,它可代表是百家讲坛健康发展的方向,而易中天的风格可能更为娱乐,因此而不能承载思想。

    《领事先生》、《安娜·玛丽》和《领事之子》三部曲,(法)吕西安·博达尔,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位20世纪初年在中国出生,长大后回到祖国的法国人吕西安·博达尔,分别以父亲、母亲和自己为对象,写成了一家三口在华经历的三部曲,映照出晚清以来中国的百年动荡,得了“龚古尔奖”。《领事先生》,父亲老博达尔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驻华领事,是那种油得滑腻的“中国老手”(China Old Hand),敷衍、拨弄、抽鸦片、贩军火,混在西南军阀堆里办事,无所不用其极。《安娜·玛丽》,作者把母亲看作是法兰西高贵精神的象征,她保持着勤劳、善良、典雅的天性,鄙视丈夫变节了的“殖民心态”,竭力不伤害身边的穷人和苦难中的华人。《领事之子》,小博达尔出生在重庆,青少年在没有西侨社会的大西南度过,耳濡目染的都是当地人。父母和他自己,还有后来的巴黎同胞,都认为“领事之子”小博达尔是个“中国人”,就像我们把马友友、张德培、张纯如这一代华裔算作是“美国人”一样。三部曲存录了动荡中国的传奇,是历史;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细腻的内心生活,是文学。历史和文学,被缀合得天衣无缝,读来兴味盎然。三部曲本来是给法国读者写的,已经是法国文学的精粹。因为事关中国,翻译来给中国读者阅读,更富有历史和人生的启迪。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转型》,(英)卡尔·波兰尼,浙江人民出版社。

    此书自1944年首次出版至今,一直被认为是关于经济史和社会理论的经典著作。它最为震撼的内容是,自发性的市场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灾难。波兰尼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大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阐述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市场带来的可怕的社会后果。尤其是书中的新序言,揭示波兰尼的分析仍然具有的价值,“预言之书”仍然可应用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即便是研究人文学术,这也是必看之书,因为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如何理解其推动力资本,这是非常重要的著作。而20世纪90年代,很多批判自由主义的思路也是参考了《大转型》。

    《什么是哲学》,(法)德勒兹(Deleuze G.),(法)迦塔利(Guattari F.),湖南文艺出版社。

    由两位著名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合著的这套书有两本组成:《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以及《什么是哲学》。《卡夫卡》通过解读经典小说作品来引出少数人的概念。《什么是哲学》重新赋予或者说强调了哲学与生活及生命的对话关系,而并不只是谈哲学理论中那些纯粹形而上或是存在意义的方面。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不知道《一个人的好天气》这样的书算文学,还是时尚,周围不少时髦朋友在读这本“80后”,但它好像又特别文学,很轻盈。同样是轻,但四两拨千斤的那种轻,是叶兆言的《陈旧人物》(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译文的书,因为和自己专业的关系,也一直关注着,从昆德拉、杜拉斯到最近即将出版的奥斯汀、厄普代克,他们好像有出作家全集的传统,买下来,有一了百了的感觉。这些都是近水楼台,想不关注也难。

    今年印象最深刻的是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广西师大出版社)。这本书是钱先生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钱先生是我所遇见的最具个人魅力的学者,读他的书,感受一个知识分子全部的人格力量和学术能量。而阅读北大学者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对我而言,既是一次传统的补习,也是汉语的学习。另外是师兄罗岗的《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他的问题因此也经常是我的问题,当然,他永远走在我们前面,所以,对我们这一代别具价值。另外,特别要提一下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实验课本,这就是我们等待了很多年的语文教材,中学时代用这本《语文》,大学中文课程就可以免修。甚至我想,这本《语文》应列入全国人民必读书,这样在一个英文垄断的世界里,每个中国人就是一所孔子学院。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个人的文学史》,程永新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收获》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更是少不了《收获》,当年有句话,不在《收获》上露脸,不能真算是被文坛承认,而落实到人,程永新是个重要而关键的编辑。没有想到,他还真是个有心人!这本书,收录了大量的原始信函,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学历史,大量的史料一下子带到了文学现场。如果许多编辑都这么有心,我们的文学史就更好看更丰富了。

    《资本主义不是什么》,许宝强,上海人民出版。

    本书的主旨不在重构“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系统解释,而是要清理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老生常谈,故取名为“资本主义不是什么”。许宝强是“世界体系”学派的大师阿锐基的弟子,多年来从事文化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以个人切身的践行努力介入香港在地的文化建设。本书综合政治经济学、经济人类学、经济史、文化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种跨学科的崭新视野里,研讨历史和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与诸多概念化的资本主义之间的歧异与联结,通过阐明资本主义不是什么来呈示批判资本主义的面向或空间,力图在日趋简化的“左”和“右”的二元对立取向之外,探寻“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赵京华,北京三联出版社。

    好书,厚实。虽然不是很厚,但厚实不靠写得多写得厚,环保很重要。

    日本的思想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知识界在意识还是到位的人数已经不少,但是停留在意识的也是不少。像此书这样真弄明白的不多。没有刻意地做什么中日比较,但是问题意识依然存在。

    《李特-布朗英文写作手册》(第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演讲的艺术》(第8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这是两本教材,一说教材,也许在中国的知识等级里就会被看轻。事实上,只要你打开这两本书的目录,你就会服气:人家对具体问题是研究得那么清楚,细致。这才是教材啊。比较起来,不说中国几乎没有真正像样的教材,也要说,我们的教材还是真在幼稚园阶段:中学小学如此,大学也是如此。教育已经成为人人说人人怨的话题。大学人文教育的讨论也已经是个显学。事实上,不讨论到操作的层面,比如不真正学习人家的教材,在教材,教学层面着力,什么还是只能空谈。另外,看看第9版,第8版,也真是对中国出版社的一种教育。我们只有畅销书的概念,没有常销书的概念,问题大啊。当然,这不仅是出版社人的,更是写书人的。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教育科学出版社。

    一本科学著作,作者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但写法很像小说。我觉得,身/心,人文/自然,这些个二元对立的反思和研究,也许将是未来几十年里的一个重要的知识话题。在人文学界,其表征之一就是:“身体”越来越成为关键词。在自然科学界,“脑科学”“默会知识”越来越显学。这方面关注的人会多起来的。

    ■汪丁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7年我印象深刻的书是11月出版的《预知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法则》(当代中国出版社),书名不很符合英文标题,但很好,通俗。同时,这部作品通俗介绍的,恰好是我在2006-2007期间从事的主要研究工作的行为学的部分,另一部分是政治学,这部作品也多有涉及。

    ■韦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政治制度史》,白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方面的书尽管出版了好几种,但这本书非常有意义,无论分类、下功夫的程度以及叙述性,它都非常值得一读。另一方面,对于今日的中国,只有了解过去,我们才能知道未来将要走向何处。此书涵盖了哲学、早期官僚、军事体制和人事体制等各方面,全面记录了包括中原地区的各王朝以及西夏、辽、金,直至清朝,历代中央决策体制及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唯一遗憾的是,清末民初的改革没有收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