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李宏图,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文笔优美的通俗小册子让人们消除了以往对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误解,阅读此书,便能了解在现代过程中,自由主义是推动人类走向现代的力量。通过对英国革命时期、启蒙时代至19世纪中叶西欧自由主义思潮演变的轨迹的梳理和分析,此书也澄清了近代西方自由思潮的真实含义。 ■赵晓力(清华大学法学院) 2007年的法律类图书,真正吸引我的只有一本——《法律与文学》(北京三联出版社)。在这个越来越技术化的世界,当大多数人用“电脑”思考和写作的时候,苏力还在用“人脑”。他这本书写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 ■赵毅衡(著名文化学者) 2007年出版的书,我最喜欢的是汪丁丁写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确实进入市场经济,谁也无法否认这点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前途发生极大的影响;但是第二个确实,是中国的市场经济表现非常奇特,尤其在道德问题上。说“具有中国特色”是绝对没有错的,因为任何市场都是发生在一定社会条件内的市场。但是说“特色”,并不是一切问题只能就事论事,没有规律可循,没有理论可说。汪丁丁这本书,是他过去几年的文集,但是论题非常集中,论辩一以贯之:对中国市场“不理想状态的分析”。除了个别篇章,这不是一本写得太深只供内行阅读的书,所有有心弄通中国问题的读者,都能看懂,并且受益匪浅。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2007年我印象最深的书是李零的《丧家狗》。书名很吓人,但写得很平实,作者以心平气和的心态还原了孔子的立体形象。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今年我印象深刻的书有两本。一本是《法律缺失与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治理的新视角。并非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法律都是有效的,在法律之外还存在“私序”,比如以习惯或关系为基础的交易秩序。这就提示我们注意采纳不同的治理方式以相互配合。另一本是《科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科斯定律在中国影响很大,但存在不少误解,这本论文集能够帮助我们澄清对科斯定律的一些误解,从而纠正公共政策方面的不少偏差。 [NextPage] 企业 ■陈政(汉普管理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我印象深刻的书共有5本:第一本是《丧家狗》。作者用扎实的考据手法,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孔子的思想世界。既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因为去掉了裹在面上的东西,孔子反而生动起来:这是一个倔强、有古君子之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形象。 第二本是《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巴巴拉·W.塔奇曼,新星出版社。一位出色的美国将军,到中国来,被置于一无用处的位置。这个故事有很多读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人际沟通以及战略管理的案例。 第三本是《美国精神的封闭》,布卢姆,译林出版社。这本书老早有一个版本,译作《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施特劳斯政治学派重新引起了我阅读哲学著作的兴趣。这本书,是他最著名的弟子布卢姆的成名作,这个布卢姆,就是索尔·贝娄《拉维尔斯坦》这本书主人公的原型。作者对美国大学教育的批判,让我感觉中美的教育观念之差别,远远大于人和类人猿之间的差别。 第四本是《资本的秘密》,索托,华夏出版社。这本书从一个更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取得了巨大成效,而在别处不行”这个问题。个人以为,比马克斯·韦伯和黄仁宇回答得更清楚。 第五本是《卓有成效的组织》,明茨伯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次清晰地分析了组织的原理、构成要素以及整合、配置的方法。其扎实、可信的叙述,可以帮助我作为专业管理咨询顾问看清现实中每个组织后面的脉络。 ■孙含晖(空中网CFO) 2007年认真读的书不多,我说两本吧。一本是《光环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的内容本身似乎带点儿炒作性质,因为它是在跟踪两本著名管理书《追求卓越》、《基业长青》里面提供的案例公司。但它想讨论的道理很深刻,深刻得有点儿平实和无趣,这个道理就是,企业管理和经营是没有什么成功秘诀的。企业管理经营的逻辑不是完美的生产线,这头扔进去正确的原则,那头自动产生出漂亮的结果。中间过程里其实有太多变数的存在。概括别人的成功这种“事后诸葛亮”的事情容易做,但当管理者面临现实的复杂困境需要做决定的时候,很容易有“歧路亡羊”的感慨。而真正的管理者,必须要学会时常面对这样的困境做决策,要让自己喜欢上这种“因果模糊”情况下的战战兢兢思考的状态。 另一本是《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中信出版社)。这本书讲的是上市公司如何做好投资者关系的工作。它的应用环境是美国上市公司的环境。讲得很实用,不是在讲空洞的理论。并且,作者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把道理阐述得更清楚了。投资者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既有理论、又要求很强实践操作的学科。这本书是一本对于上市公司的CFO们,投资者关系主管们以及董秘们都有很强借鉴意义的书。 ■温智敏(三山投资公司副总裁) 2007年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英文版的书,格林斯潘的自传《The Age of Turbulence:Adventures in a New World》。这本书在去年下半年出版的时机比较敏感,当时美国出现次级债危机、经济笼罩在衰退的阴影之下,人们很难不联想到这位前美联储主席的货币政策,所以这本传记一出版就引起了很大关注。 ■吴晓波(平成广告公司董事长) 2007年我印象深刻的书只有一本,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定见》(中信出版社)。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句话:“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我们做广告的对现在的实验艺术特别关注,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广告业变革的因子。 ■俞雷(上市公司高管) 在我阅读范围内,2007年没有什么好的商业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本非商业类的书,它们是不错的商务旅行读物。一本是《读库》(新星出版社),每两月出一本的杂志书,这本书很有意思,每本我都买了;另一本是《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中信出版社),虽然写的不太严肃,但仍不失为一本好书。 ■袁璐(中国网通公司客户经理) 我印象深刻的书有三本。一本是《货币战争》(中信出版社)以超过60万册的销量雄踞经济类图书的榜首,该书的“阴谋论”和“揭密”色彩虽然遭到主流经济学家的反对,但是带给人们的反思却是巨大的。特别是书中成功的预言了次级债务危机的爆发和扩大。今天的经济学家们越来越依赖于数学作为向读者表达其思想的“语言”,主流经济学家们为政府提出政策建议的时候,会罗列大量的数据,建构复杂的模型,但是市场主体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精确地思考和计算。《货币战争》的出现也让经济学家垄断宏观经济话语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第二本是《激荡三十年》(中信出版社)。它算是中国商业史的缩写。本书中有背景,有人物,有故事,让企业历史变得非常的丰富多彩和立体化,会让人产生一种浓烈的历史参与感。 另一本是《华为四张脸》(广东经济出版社)。华为似乎寄托了国人太多的期望,从两个资深记者编写的轰动一时《华为真相》到2007年华为海外市场创始人编著的《华为四张脸》均在不同层面歌颂着中国的传奇企业华为。此书重点突出华为的海外扩张,就华为来说是一个断代史,书中也特别提及其他写华为的书中略去了市场准备的话题。我们应当看到,在海外扩张前华为做和软硬两方面的长期积累,才有版本模式的复制。 ■吴智勇(分众传媒公司广州销售总监) 我个人是做销售的,我关注管理实务类的书比较多。我印象深刻的书有三本。一本是《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信出版社)。作者安迪·格鲁夫是实战家,它讲的东西都很务实。它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管你是哪一类的中层经理人,事实上你都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不要老是等你的顶头上司发出指令。我想,这本书中大部分的招数都能派上用场,为此我做了18页的阅读笔记。 另外两本都是关于会计的,一本是《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山西人民出版社),另一本是《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会计学原理。读来既有趣,又受用。可惜的是,像这种类型的书实在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