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 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 一、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 2007年度好诗榜 柏 桦 《水绘仙侣》(“中国学术论坛网”) 详细阅读》》》 2007年度庸诗榜 详细阅读》》》 伊 沙 《崆峒山小记》(《星星》2007年第2期) 2007年度最佳诗集 李少君主编:《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第二辑)•诗歌群落大展》,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007年度诗歌批评家 徐敬亚 现为海南大学诗学中心教授的徐敬亚先生,早在1983年,就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了他那篇被誉为"中国现代诗宣言"的著名诗论《崛起的诗群》。《崛起的诗群》确立了"朦胧诗"的历史地位,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上世纪80年代末,徐敬亚推出轰动一时的论文《圭臬之死》,论述了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歌”的演化过程,把“第三代诗人”推上了历史的舞台。上世纪90年代后,徐敬亚倡导诗人的“本初意识”、“原创写作”。本世纪初,徐敬亚陆续发表了《重新做一个批评家》、《诗,由流落到宠幸》、《诗歌回家的六个方向》等批评文章。他在《诗,由流落到宠幸》中反思了近年的诗歌状况,深刻地指出了商业社会对诗歌的宠幸可能只是基于一种“功利需求”。他担忧真正的诗歌精神让位于“诗歌汤锅中表面飘浮着的一层闪亮的油脂,即诗歌群落中最追逐功利的部分,即非诗”。他的这种担忧,仿佛给当下中国的众多诗人敲响了警钟。
(革命的诗性) 切•格瓦拉 1967年, 20世纪的一位最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切•格瓦拉死于革命。2007年,他应该是79岁,可留在世人心目中的,永远都是39岁之前的切•格瓦拉。40年来,切的名字和他所代表的精神,深植于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内心深处,成为疼痛与不安的种子。2007年,切殉道40周年,仿佛全世界都在追思“今天和永远的切”,并将他请回这个年份精神舞台的中心;仿佛他并没有远离世界,而是当下现实的一个观照者、参与者,是现实世界肌体上一块鲜活的心肌。人们玩味他嘴角那 “使许多妇女为之动心的带有伤感的微笑”,熟悉于他那标志性的别着金星的贝雷帽,他对波德莱尔《恶之花》的热爱,他对女性表现出来的多情,以及雪茄……这的确是充满小资与诗性的。我们表示尊重。但须强调,切作为一个战士、反叛者,一个理想主义者、思想家,这些才构成这位“二十世纪最完美的人”(萨特语)的灵魂。也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预言:只要世界还存在着压迫与不公,庸俗与怯懦,切的精神,就将一次又一次地“回魂”,超越种族,超越时空,超越国界,甚至超越不同的宗教和意识形态,成为人类反叛和抗争的巨大的激发性力量。 汤唯(王佳芝,电影《色戒》主人公) 2007年,李安和汤唯成功地借助性与暴力,塑造了王佳芝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革命女性形象。电影中王佳芝,不再是公式化的女革命者或常识中的女人,而是兼备了女学生与“太太”、特务与情人的多重身份。她在特殊年代里的狂热与天真、特殊场所中的性与激情,拒绝种种虚饰和概念化,促使世人重新思考革命,思考国族、爱与性等复杂的重要命题。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国家与革命,已经为我们严重遗忘。(图片:《临刑前》) 余丽娜 余丽娜是云南福贡县马吉乡的女孩,2007年,她只有七岁,为了到怒江对岸的马吉乡布腊小学上学,每天都要借助溜索“飞”过江去。她“飞”在惊涛骇浪的江面上,笑容绽放。这一来自偏僻的民间和社会底层的诗与花朵,不仅强烈地震撼着我们,还更有力地楔入和拷问着我们不无豪奢的时代与生存。2007年,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抹相当独特的温馨与可爱,还更激发着我们关于平等和正义的想像与冲动。
《太阳照常升起》 我们的电影应该是大制作、大情感、大场面,甚至大血腥、大色情,而姜文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我们这个市场化影像时代里最后一个浪漫派。因而,他也饱受人们对其“虚假、矫情”的指责。《太阳照常升起》里狂欢化、浪漫化的诗性呈现即便有些太“文艺”,却在另一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对那些流逝岁月的缅怀,激荡着我们苍白的心灵,正成为对抗这个物质至上时代的最后武器。我们的生命只是保存在不断逝去的似水年华中,浪漫地追忆,正是我们最为重要的人生体验。
人 物
作为一名诗人、导演、赢利并不丰厚的文化商人,他表现出对诗歌事业纵横无羁的热爱。即使在经济拮据时,他也能义无返顾,连续三年(含2008年)每年鼎力出资30万元,承办《诗歌月刊•下半月》,设立“中国新经典诗歌奖”。事实上,正是由于他的承办,《诗歌月刊•下半月》告别了那种四平八稳的官刊风格,有力推动了批评界对诗歌现象、诗歌团体及作品的关注,达成了对诗歌、诗人及批评家的归纳与研究。他以导演和文化商人的魄力,使得这份杂志在当下中国众多的诗歌刊物乃至于文学刊物中,具有了强悍、深厚和敏锐犀利的突出风格。 默默 作为“撒娇”诗派的代表诗人,默默和其诗歌同道们在写作中着力于 “温柔的反抗”,并潜藏着一个鲜明的动机—— “撕破那些伪君子的面目”,让诗歌实现“真正的平民主义”。同时,默默还是《撒娇》诗刊的核心人物、出资人兼编辑者。作为一个优秀的诗歌写作者,他不局限于一方个人写作的空间,还能够不计得失、不辞烦劳,为诗歌、为他人力尽义务,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全心全意为诗歌服务的精神。《撒娇》诗刊的创办与复刊,为诗坛保存了一份有研究价值的文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由他个人负担的诗刊中,既有对个人趣味的张扬,又不乏对不同类型写作的包容,表现出多元的气度。除自办诗刊,他独出心裁创办的“撒娇诗院”也让人耳目一新,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哪怕短暂却是温暖的“乌托邦”式的诗歌家园。 中岛 1990—2007,18年的时间,他的大量心血倾注给了名为《诗参考》的民间诗歌刊物,这本刊物迄今已出版25期,并且还将继续出版下去。它粗砺、自由、有锋芒、有力感。这本令人尊敬的刊物,除了少数的若干期有朋友人力的参与之外,绝大部分的工作是由中岛一手完成的;厚重的刊物,耗费时间与心力,还耗费着他赖以维生的本已捉襟见肘的收入。没有热爱,没有殉道一般的信念,没有对自己所做工作意义的清醒意识,无法在清贫中坚守下来。在对诗歌作品的选择上,他不妥协,少杂念,不媚俗。他的工作,对展示与保存当代民间汉诗的精华阙功至伟,对从事汉诗研究的人们来说,《诗参考》具有不能忽略的意义。 潘洗尘 作为一名有成就的诗人,他的经商活动已成了对诗歌的鼓励。1998年以来,他通过设立“天问诗歌奖”、“诗探索奖”,出版“天问诗歌丛书”、“诗探索丛书”,承办《星星诗刊》理论版、举办“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天问诗歌公约”等众多诗歌活动,在提升公众的诗歌鉴赏力及倡导诗人写作的自律方面,做了大量为人称道的工作。最使人钦佩的是,近年来他出资两百多万元用于诗歌事业,通过对诗歌精神的竭力弘扬,致力于将诗歌这个最为古老的精神方式镶嵌在市场化的严酷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