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俗活动现在被归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受到全人类的高度重视,帝王的诞生地必然有一些纪念性的民俗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留给后世 1、颛顼诞生于农历的三月二十八,为了纪念他的诞辰,后世都有很多祭祀活动,旧时,米易县民间的划龙舟活动并不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而是在农历的三月二十八,划龙舟时也不往水里撒粽子,划龙舟的人也不表现出悲伤的情调,而是敲锣打鼓,挥舞旗帜,一派庆祝的景象。伴以划龙舟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骑竹驴、跑秧歌、打飞叉、耍中幡、玩天平架子、舞石锁、跳伞头秧歌、顶花坛、唱大戏等等。 2、旧时,何家坝所在的米易县挂榜街当地私塾先生,不许学生毁坏有字的纸张,要求大家把字纸集中起来,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组织学生外出春游,到当地一个著名的神洞---紫霞洞中寻古探幽,让学生们集体祈祷,心怀对先人创造文字的景仰,然后焚烧字纸。 3、米易县土著民族傈僳族,在农历的三月中旬到下旬,要过一种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没有的欢乐节日---“约德节”,“约德”即“情人”之意,“约德节”就是“情人节”。届时,傈僳族人换上节日的盛装,吹起欢快的葫芦笙,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持续两周,到农历三月末达到顶峰后节束。目前“约德节”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世世代代生长并居住在米易县白马、黄龙的彝族人,旧时,视农历三月二十八为黄道吉日,届时要请“毕摩”集体颂经,并举行盛大的以祝愿妇女幸福安康、吉祥如意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四面八方的彝族妇女们全都换上最漂亮的衣服,集中到一起,展示自已的风采。有的汉人牵强附会的将其称之为“赛装节”或“赛装会”,但其内函是不是有祝贺颛顼之母降生龙子的含义呢?须知颛顼之母是当地的土著,被司马迁的《史记》称之为“西南夷”的夷人。 另外,米易县的土著彝人自古以来都非常尊重妇女,一般家庭都由长女管家;村寨里面有事也要征询妇女的意见;家支之间发生械斗,不管打得多么激烈,只要有姑娘站出来制止,双方一定停火,接受调停。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民风民俗为载体,顽强的传达着某种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从远古走来,不断的发生着变异,但其基本的内核是不会变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认真的解读,以还原其本义。上述米易县的一些民俗活动是否有纪念颛顼诞辰的含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上古时中国人的方位称呼是:西方为“天方”,东方为“人方”;北方为“鬼方”;南方为“兽方”。以中原为基准点,颛顼生于西方,即天方,天方被中国人认为是太阳居住的地方,或太阳歇息的地方,故颛顼被称之为高阳大帝。 上古时代,伏羲氏定下了培养、选拔接班人的原则“一昭(东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即生于东方者必须封于西方,上一代住南,则下一代住北,反之亦然。此举是为了不断加强中央帝国对四面八方的了解和管理。按此培养、选拔接班人的原则,少昊居东方之后,应由其弟、居西方的昌意的大儿子颛顼接任帝王位。于是颛顼10岁时离开何家坝,辗转来到了他伯父少昊的身边,被作为帝位的接班人进行培养。5年以后,当颛顼15岁之际,便正式参与朝政,协助伯父治国,又是5年以后,当他20岁之际便正式作为接班人登上了帝位,成为五帝中承前启后,大有作为的一代明主。 司马迁称颛顼:“文静渊深而有智谋,明白通达而知事理”(见《史记》)。椐史料记载,颛顼在位时有许多特殊贡献。如设置九州,第一次对中国进行了明确的行政区划,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颛顼还打击巫术,推崇祭奠祖先,统一了意识形态;因事置官,天、地、人事皆有人管理,避免了混乱,维护了社会安定;顺天应时,改革历法,创制了“颛顼历”,明确了一年365天,12个月,设置了24个节气,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大发展;打败共工,平定了内乱,确立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民族政策;命人作歌,完备礼乐。可以说颛顼大帝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所作的一切已超过了他的前辈,他的后来者也很少有人超过他。 《春秋纬》中一本叫《命历序》的书说颛顼共传20世,350年,另一本书《易纬》中的《稽览图》说是500年。颛顼是上古时期“五帝”中的第二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据考证颛顼后裔有祝融、舜和禹三个重要族群,是夏禹之祖,也是朱荣八姓及楚国之祖,于越、匈奴、虞舜、秦、赵、陈都认其为祖先,颛顼的后裔遍布中国及东南亚一带。 颛顼的雄才大略与他的性格有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性格的形成又与他的出生地和少年时代的生长环境有关系。对颛顼出生地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解读这位伟人。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掌握的论据有限,对颛顼诞生的确切地点的探寻,主要是依椐史书上的记载,一些考古调查成果和一些民俗活动的主观推断,算是抛砖引玉,还望各位方家给予指教。 (刘胜利2012年6月写于攀枝花) 作者联系地址:攀枝花市文管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