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动态

医改新方案今年出台 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2007-03-13 01:19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佚名 阅读

特别策划:医改新方案今年出台 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人民网时政频道 黄菊

  2006年,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医改新政制定者。医院管理机制改革依旧烟雾重重,各方利益纠缠博弈。如何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形成一个各方相对满意、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兼具操作性的优秀方案,诸多问题,有待破解。

  3月4日卫生部部长高强明确表示,医改新方案一定会在今年出台。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航船将在今年大局初定。>>>[详细]

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四件事直指医改核心

  ■温家宝总理提出医改方向

  2月3日至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吉林省考察时提出,医院改革的方向是:一要发挥医院公共资源的作用;二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三要改善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四要提高医药使用效率,降低群众看病成本;要加强药品监管,确保安全。 >>>[详细]


  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参加政协讨论时指出,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温家宝总理昨天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抓好四件事。国家和政府对医改进程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详细]

  ■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三是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

  ■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详细]

新医改扭转市场化导向 保障“医疗公平”

  正在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说,中国将启动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扭转之前屡遭诟病的市场化改革导向,突出医疗机构的公共品公益特性,追求惠及全民的“公平的医疗卫生保健”。

  他们说,与之前“市场化色彩浓厚”的医疗改革相比,中国政府正力图推行的新的医疗改革,更加着重关注9亿农民及成千上万的城市中低收入者和非就业人员的利益,政府通过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努力弥和医疗保障方面日益凸显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长高强说:“医疗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说:“新的医疗改革将促进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就是‘医疗公平’。” >>>[详细]

社区医疗和新农村合作医疗成医改探路先锋

 2006年,是新医改方案酝酿和形成的关键一年,对于若干年中国的医改走向至关重要。

  2006年,在医改方案尚未出台前,社区医疗和新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成为去年医改的两个“探路先锋”,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突破。

  去年年初,“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个鲜明的口号,被官方高调提出,并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社区医疗成为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卫生部各级官员逢场合必讲其重要性。

  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去年两会上被各路媒体围追堵截中,透露了他对社区卫生改革的思路,这一思路在2006年一年的时间里被逐步贯彻和实施。一些地方社区医院开始试点收支两条线、药品零差价,大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目前,全国已经建成500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因为这个问题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医院的问题比较难,可以先解决社区嘛,这个投入可以逐步来,而且做实基础总不会错。”朱庆生说,社区是建立全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的基础性环节。>>>[详细]

  ■代表委员讨论建言

  佘靖委员:目前已有1600多个县的4亿农民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就医依然是一个负担。希望能够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报销比例,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彻底改变。

  朱宗涵委员:一些疾病的医疗费用非常高,对医疗质量的要求也比较高。而目前地方政府为乡村卫生提供经费的能力很有限,需要国家的财政投入来保证农村的医疗体系建设。

  高润霖委员: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看病难”的根本原因。目前医疗资源80%集中于大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陈旧。大量普通疾病的患者本可在社区就诊,但由于社区医疗条件差,病人都涌向大医院,出现“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怪现象。

  任玉岭委员:以前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偏重大医院,今后应加大对与百姓医疗密切相关的社区医院、农村卫生院的支持力度。

  钟南山委员:要让社区医院真正起作用,关键是迅速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养得起、用得上的医护人员。国际上的低限标准是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个居民。照此推算,我国5亿城市人口需要10万多名医生,但目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非常少。为此,建议在部分医学院校试行以全科医生为定向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并借鉴政府即将对部分师范院校学生实行的倾斜政策,对全科医疗专业学生也实行免费或低费教育。

  李连达委员:中医药卫生服务投入少、成本低、疗效好,对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国家和群众负担都有积极作用。建议大力推进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详细]

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要逐步、分渠道实现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部长高强3月4日表示,我国要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但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渠道,最终目标是实现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全国。

  他说,目前要实现“全民医保”还有难度,因为各地、各方面的水平不同。比如,目前城镇职工年平均医保缴费为1100元,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每年平均缴纳50元。这些差距表明,全民医保要逐步、分渠道实现。

  高强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医疗保障、管理体制、药品改革、筹资等方面,不能轻易定改革方案。“我这次来参加政协会议,就是来倾听和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详细]

  高强称,由于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很大,城市里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也很大,所以在短时期内,要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要尽快建立起来,通过个人缴一部分、国家补贴一部分的方式,建立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再提高水平。这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高强举例说,三年时间内,我国就有4亿多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今年要有6亿多农民参加。今年,城市非职工居民的医疗保险也要进行试点,经过几年的时间,也会很快覆盖城乡居民。虽然这两种形式的保障水平和职工每年平均1100元的缴费水平有差距,但只要制度建立了,就不怕今后慢慢来提高。>>>[详细]

  ■代表委员讨论建言:医疗保险要扩大覆盖面

  张抗抗委员:目前城镇医保覆盖面还比较窄,很多地方实际覆盖面不到50%,很多人被挡在医疗保险的大门之外。大多数低收入人群、城市外来务工者、个体经营者、无固定职业者、老人与儿童,均未能加入医保。当务之急是加大社会医疗保险扩面力度,让医保覆盖更多的人群。

  迟宝荣委员:医保还没有建立起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机制,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不合理的医疗支出。建议改变对医院的付费方式,在对医院实行收入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按病种付费,减少医生通过提供过度服务牟利的空间。

  董经纬委员:医疗保险尚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随意性大,稳定性弱,统一性差,社会影响和行为约束力都不强。国家应尽快制定一套体系完整、与相关法律衔接的医保法规,以增强医保制度的严肃性。>>>[详细]  

相关阅读:广东可能率先试行全民医保 7市实现城乡一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