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利性医疗机构存在“税收歧视” 医改之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对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2000年医改后,开始实施《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调整和明确了新的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 新税收政策规定,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营业税。不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不得享受这项政策。对其从事非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如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培训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应按规定征收营业税及其它各项税收。 ■7方面完善现有医疗服务征税制度 医疗服务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福利和公益的特征,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密切相关。医疗服务征税体系建设,既要体现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又要能够促进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根据现行征税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笔者认为,可初步从以下方面考虑完善医疗服务项目征税: 增设医疗卫生税目 调整医疗服务的营业税税率 实行更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性质不明确的医疗卫生机构应照章征收营业税 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合资合作部门的征管 把握信息化管理特点,加强医疗机构税收征管 加强医疗机构使用票据管理>>>[详细]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 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了145.36亿元,增长86.8%,增幅居各项事业之首。医卫界人士大受鼓舞。但欣喜之余,他们也不无遗憾:“增幅虽然大,但是基数太小,绝对额没法跟别的比”。高强表示,他和委员们“深有同感”。不过,他批驳了“医改很简单,财政部拿钱就行”的说法,“在这个问题上,卫生部与财政部观点一致,就是政府增加投入必须与转变医院运行机制相结合。光增加投入,不转变机制,是达不到医改的预期目标。” 与会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从2003年到2007年,国家财政对于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连续5年都是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一旦医改方案定下来,国家财政加大投入责无旁贷,一定会尽力主动买单。” 王军表示,中国医疗领域中的问题决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没钱是万万不能,但钱也不是万能的。只有把政府投入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每一分钱的作用。” >>>[详细] ■代表委员讨论建言:医疗投入要与GDP增长相适应 高润霖委员:对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社会保障系统不健全,居民个人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例过大,是“看病贵”的主要原因。 巴德年委员: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卫生列入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科目。发达国家的医卫开支均占GDP的10%以上,而我国只占2.7%。近年来,我国GDP迅猛增长,已经有能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医药保健问题,应逐步增加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使其与GDP的增长相适应。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我们期待的目标是:全体国民都享有医疗保障,国家有完整、系统、高效的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多数国民身心健康。>>>[详细] ■政府要保障公共卫生开支,基本医疗服务要做不盈利,不挣钱 高强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四项基本制度,都是目前正在研究和准备推行的医疗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这个制度的含义就是政府要保障公共卫生的开支,基本医疗服务就是不盈利性,不盈利不代表免费,是指现阶段,要做到基本医疗服务不盈利,不挣钱。 高强解释说:“这一点,过去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来明确,有的地方财力好领导重视就保障了,有的不大重视就保障不了。所以提出要建立这么一个制度,把各项公共卫生投入规范起来。”>>>[详细]
高强称,现在大家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满意,主要是大医院。医院问题的核心是管理体制和机制还没有改革,体制机制改革是医疗卫生改革最核心的一个问题,而且是最起作用的一个问题。所谓体制就是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加强政府的监管。运行机制改革就是要改变目前这种政府投入不多、以药养医、医院创收归己可以自由支配的体制。 高强称:“我们现在的医院和一个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机构相去甚远。它自己创收,自己养活自己,创收的收入可以自由支配,怎么可以维护它的公益性?”一些文章批评专家和医生,是不公平的,关键是体制机制要改,改的目的就是让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它的公益性,“院长不能整天为创收而发愁,而应该考虑为群众提供良好服务,减少医疗事故,保障患者安全”。 高强称,要改变医院目前的现状,一方面要靠政府增加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通过社会共同筹资,包括社会、企业和个人。但增加投入必须和转变体制机制相结合,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是要通过医疗服务转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这是改革的基本目的。如果光增加投入,不转变机制,达不到改革的预期目的。 >>>[详细] ■解决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 建议医院的运营经费和职工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 现行医疗体制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医疗费用高昂。“看病贵的一个主要原因,实际上是患者在用治疗费维持着医院的运营费用和职工工资。”北京医院原副院长栾文民委员一针见血地说,自从国家把医院推向市场,逐渐对医院“断奶”后,投入大大减少,医院不得不在经营上下功夫,推出了各种激励机制,其核心就是把医务人员和医院的收入挂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日前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坦承,药品价格问题确实非常混乱。药品虚高定价、打回扣、一药多价、一药多名等现象屡禁不止。确实有一部分药品,在降价以后改头换面,又重新把价格提高起来。马凯认为,要真正解决药品价格过高、过乱的问题,只就价格论价格不行,如果不解决医院的以药养医机制,不解决药品生产、流通中的问题,不解决新药审核注册制度等一系列体制问题,“问题解决不了,群众得到的实惠有限”,所以要靠综合改革。 “医院体制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瓶颈’,医院体制不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目前存在的许多弊端都无法解决。”栾文民委员尖锐地指出。关于医院体制改革,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医疗卫生属于福利性的公益事业,其“公益性”应主要靠政府而不是靠医院来体现。建议医院的运营经费和职工的工资均由国家承担,而医院的所有收入都要上缴国家,即收支两条线;二是医院体制改革尽管很难,但势在必行,可以先做调查研究,选一些医院试点,积累经验,然后推广;三是社区医疗服务是城市医疗的发展方向,是流行病监控的网底,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不能民营化,应实行收支两条线,否则还会落入“以药养医”的境地;四是采取措施将大医院的患者分流到社区医疗机构,如采取不经转诊,医疗保险不予报销等办法,以尽快实现分级就诊。 高强认为,现在医院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是政府投入不多,医疗机构以药养医、创收归己的运行机制很难保证医院的公益性。高强形象地说:“一方面要医院创收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一方面又不能让医院创收太多,医院很难找准这个点。”高强表示,创收不应该是公立医院的职责,改革首先要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这一方面要政府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 >>>[详细] ■政协委员“现身说法” 呼吁狠抓医德医风 提倡对病人关爱的白衣天使精神 81天的陪护经历,81天的所见所闻,使曾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官员、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常城对医护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他发现医院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问题: 一是收费行为欠规范,医院没有按照院务公开的要求向病人提供每日费用清单。二是重症监护室费用高,但卫生条件差。有的监护室大门外边堆放着医用垃圾,没有进行严格消毒。病人在手术后几天就感染,并且多次反复感染。三是医院管理不够严格。重症监护室是医院重地,但平时管理松懈。护理人员在班上随意吃东西、扎堆聊天的情况时有发生,病房内杂物随意堆放。病人家属找护士处理应急问题,有时要三番两次才能请动。 对护工制度,常城委员提出质疑:“很多本来应该护士做的工作,现在都让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护工做了,而护士的护理技能却在退化。” 常城委员建议政府在大力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在医疗界大力开展树立良好医德医风的工作,认真培养从业者的敬业精神,积极树立和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强化医院管理,建立卫生系统监督员制度;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提倡对病人关爱的白衣天使精神;由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专家对护工制度进行探讨,清晰界定护工与护士之间的界限。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