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直击 9月19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学院内四川省钒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打破了实验室里的寂静。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绍利正在观察由他带头自主研发的转底炉运转情况。 “杨主任就是这样,把我们自行设计的用于试验的转底炉当成了宝贝,每天都要来检查它的运转情况,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对它的分离工序进行完善。”和杨绍利一起工作的同事告诉记者。 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的杨绍利自1986年来到攀枝花这块土地上后,便与钒钛磁铁矿的综合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2004年10月,攀枝花学院与四川龙蟒集团合作开展红格铁精矿中铁钒钛铬新流程试验研究,杨绍利担任(乙方)课题组组长。该流程要将钒、钛、铁三种元素有效分离,这对于课题组而言还是个全新的尝试。 “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也只有创新才能引领地方经济走上高速运转之路。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我有责任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杨绍利说。近3年来的研究工作是枯燥的,可杨绍利和他的同事们都抱着一颗必胜的决心,不断在摸索中前行,仅是围绕转底炉还原工序就解决了15项技术难题。 2006年6月对于杨绍利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煤基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转底炉-电炉新流程工艺通过了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高度评价。该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开发的新工艺能够对钒、钛、铁实现有效分离。三个元素同时得到综合利用,流程短、能耗低、环境又好,是我国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科技攻关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突破性创新,推进了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进步,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一个个难题的迎刃而解,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正一步步转化为经济效益。目前,该项目研究成果正由四川龙蟒集团攀枝花矿冶公司进行产业化建设,已初步建成规模为7万吨/年的工业示范装置(一期工程),明年开始进行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为200万吨/年,届时将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专家124人,省级专家45人,市级专家271人,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4993人,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520人,还有一批能够驾御大型企业集团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这些高层次人才是推动攀枝花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资源。 “实施科技项目2000余项,获得科技进步奖1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7.1%增加到11%;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3%……”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技术开发与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科技创新环境改善 2003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攀”战略,增强了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 结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意见》、《攀枝花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暂行)》、《关于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我市颁发了“攀枝花市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奖”和“攀枝花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奖励金额达到124万元,其中高钙镁钛矿低污染制取钛白产业化示范项目获40万元重奖。 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全市已初步建立起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室1个,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共计12个。米易春绿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的发展条件得到全面改善。为推进钒钛产业的发展,今年我市正在筹建钒钛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和攀枝花市质量监督技术检测中心、攀枝花市冶金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钒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启动了攀枝花市高钛型高炉渣资源综合利用产学研技术联盟建设工作。 在高层次人才培训方面,实施杰出青年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优秀青年技术创新人才培训专项计划,打造出了钒钛产业、循环经济、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及其拔尖领军人才。 突破关键技术 基地与园区迸发活力 我市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大力加强科技攻关,重点推进了科技基地与科技园区的建设,使重点产业的关键瓶颈技术科技攻关有很大突破。在加快建设攀枝花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方面,以钒钛新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2005年科技部组织的国家新材料特色产业化基地绩效考评中,攀枝花新材料基地在全国43个基地中排名第12位,在18个综合性基地中排名第6位,通过了科技部的验收。 以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为载体,组织实施了钛材料、钒材料、磁性材料等专题项目。目前,攀枝花选矿技术可回收-19微米的钛精矿和铁精矿,红格低品位钒钛磁铁矿选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微细粒级钛铁矿回收工程、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等一批科研成果的成功开发并且产业化,使我市钛产业正在从钒钛磁铁矿到钛精矿、高钛渣、钛白粉、纳米二氧化钛等产品延伸。正在实施的四氯化钛、海绵钛项目将推进攀枝花全流程的钛工业基地建设;具有世界上领先的钒氮合金关键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形成了以钒氮合金、钒铝合金等为主导的产品,使我市成为全球第二大钒产品基地。 在加快建设攀枝花优质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方面,培育扶持了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大祥牌芒果、攀西牌石榴、春绿牌枇杷等9个特色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志。已建成南亚热带特色水果、草食牲畜等多个产业化科技示范园, 2003年到2006年,农业科技示范区累计实现农业产值15.6亿元,园区农民人均收入3900元,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3%。 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我市高度注重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在高新技术及成果的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恒鼎实业公司用“竖炉还原法”已生产出了还原铁粉;龙蟒集团直接还原装置改进了工艺流程;民福冶金粉末厂燧道窑还原装置冶炼出了30钛铁,目前正在兴建2000吨钛铁生产示范装置;攀钢集团公司准备今年下半年在江油或攀枝花建立10万吨直接还原示范生产线。白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市科技局帮助申请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55万元和地方的配套资金20万元,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出了仅有美国两家企业生产的市场需求大的“超大厚低合金高强度钢锤头”,填补了国内空白,已形成年产万吨产品的规模。 波尔山羊杂繁技术产业化进展顺利,新增20户示范户,推广纯种波尔山羊90只,对农户进行了多次养殖技术培训。枇杷、芒果、石榴等一批特色产业在科技的支撑下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