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企业

铁军精神的传承

2007-09-11 23:39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郑元尚 阅读
 中冶实久建筑分公司成都工程处征战记

  ■郑元尚

  在成都的东北部,一座壮观的工业城——成都市青白江区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是集钢铁、能源、化工、原材料、精加工一体的工业园,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新兴工业城。

  在这里的众多建设施工队伍中,有一支声名鹊起的施工队伍——中冶实久建筑分公司成都工程处,受到大家的普遍赞誉。

  (一)

  2001年2月,中冶实久人顶着严寒,在青白江安营扎寨,开始了一个个施工硬仗。

  几经风雨,几经磨砺,几经重组,当年的那支施工队伍走到今天,就是现在的中冶实久建筑分公司成都工程处。

  6年来,成都工程处先后参加了攀成钢4号高炉、1号高炉系统,攀成钢“340”“177”无缝钢管轧制工程,攀成钢镀锌,攀成钢80吨电炉工程,山东泰钢工程,邯钢“1260高炉”改造推移工程,衡钢80吨电炉等大型工程,完成产值已达8000多万元。

  (二)

  2003年,山东泰钢热轧卷取机基础工程,工程处40人2个月干了300多万的工作量,工程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大小螺桩达500多颗。冬天气温零下10多度,这对于长期在攀枝花生活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们不但按期完成了任务,还积累了丰富的冬季施工经验。

  中冶实久在邯郸“1260”高炉推移工程打了一个特大的攻坚仗和漂亮仗,这里有成都工程处的一份功劳。2005年12月,现任成都工程处主任的郑家华带领20名员工,仅用7天时间,浇灌混凝土600立方,绑扎钢筋100多吨,安装预埋件15吨。

  旧高炉拆除,原址建新高炉,由于工期紧,场地狭小,高炉上面浇水降温,下面工人裹着塑料布,脚泡在水里,头顶着雨水、寒风施工,工程处的干部、技术人员带头冲在前,按时完成了旧高炉的拆除,为重建新高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来源于中冶实久“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铁军精神。正是对这一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促使工程处每接一项工程,都能打出一场漂亮仗。

  (三)

  成都工程处的干部、职工个个都是拿得起、冲得上去的人。

  工程处的主任、作业队长、班组长、工程技术人员都有和工人打成一片的作风,不管自己有多大困难,都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每天坚持在工地跟班,身先士卒。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早7晚10”,闷热的天气,连填写资料的纸都被汗浸湿,劳动的辛苦可想而知。

  攀成钢“340”柱桩基础、设备基础要求精度极高,仅各类大小螺栓就多达9000多颗,要把这么多的螺栓精确定位,浇灌混凝土后,丝毫不差,绝非一件易事。

  徐绍坤,工程处前任主任。一名原十九冶轮换工子弟,凭着勤奋好学,从普通工人岗位走到领导岗位,带领员工敢打敢拼,出色地指挥完成了像攀成钢“340”、“镀锌”等那样的大工程。他不但是一位勇士,还是一位谋臣,巧妙指挥,科学管理,精打细算,控制成本,出色地和业主、监理沟通。2006年,中冶实久公司把他派到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工程负责组织施工。

  上下齐心,团结协作是成都工程处的优良传统。工程处同时有几个工地,每个工地都有一名负责人,一旦有困难,大家团结、协作,相互支援,但他们又能独挡一面,各司其责。整个工程处施工,点面开花,花开花红。

  而今,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中冶实久的一批建设者用智慧、汗水和辛劳描绘着如锦的青白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