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东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侧记

2006-06-13 08:48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彭雪梅 阅读
 “这些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投资也很大,但得益的大多是城市居民,农民得到实惠较少。今后我们要把工作重点、投资重点转向‘三农’,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东区区委领导曾在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上坚定地说。为实现这一转变,在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后,东区初步拟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此加强全区“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全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我认为村子里的路首先要平整一下,那些露天坝坝的粪池、猪圈都要重新改造,村子头那个坝塘应该好生利用起来……”四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很热,东区银江镇攀枝花村居委会会议室气氛更热烈,村干部和村民们正在认真热烈地讨论村子的规划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东区清楚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该区组织宣讲团到银江镇各村社进行宣讲,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动员,做到“党委政府齐抓、农民广泛参与、社会多方支持”三个轮子一起转。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社建设规划,征求村民对村社规划设计的意见,按照农民的意愿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农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新农村怎么建,政府还问我们的意见,这是尊重农民,所以我们一定要建设好新农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新农村建设点燃了东区农民前所未有的热情。

  “看病能报销,失业有保障,退休还有养老金”,这种城里人的“待遇”曾让农民羡慕不已。而今后,农民不必再羡慕了,因为这种“待遇”他们也能享受到了。早在2000年,东区就率先将低保工作延伸到了农村,将银江镇人均月收入不足60元的家庭全部纳入低保。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东区着力构建农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进入城镇和企业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以及贫困农户最低生活保障在内的四道社会保障线,积极探索建立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的新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做好失地失业农民的养老保险。根据东区经济发展情况,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月60元提高到100元,并逐年提高标准,最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接轨。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实行“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构筑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按照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统一转医院的要求,加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各村卫生站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设备,让农民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建立银江镇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医疗机构合作,为农民提供相对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花多少培训费就学到了一门手艺,现在用这门手艺挣钱,收入增加了,农忙时也不耽误种地。”银江镇阿署达村的余国琼去年7月参加了美容美发培训,如今凭这门手艺,她再也不愁生活了。2005年东区投入资金12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就业培训补助,制定落实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奖励政策,全年资助1000多人次参与各类就业培训,获证571人,就业521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778人(外出993人),实现劳务总收入870余万元。今年以来,东区着力抓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就业工作。加强与区属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今年计划免费培训800人,继续实行对农民参加技能培训的奖励政策,促进农民参加实用技能培训的主动性;面向辖区企业用工需要,开展“定向培训”,鼓励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银江镇农民,促进农民就业。

  新的发展思路开启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阀门,正是东区区委、区政府全新的观念,消解了城乡之间的樊篱,使区财政资金源源不断地注入农村,催生了新的希望,也使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