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门镇是盐边县北部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虽地理条件有优势,但长期以来渔门镇农民发展经济不外乎两条路,一是外出打工,二是刨土地。看到农民苦苦寻找致富之路,镇党委、政府也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农民尽快摆脱贫穷,走上富裕。
网箱养殖是渔门镇的特色,但以往的情况是养殖户各自为阵,鱼的品种较单一,档次低,而且抗风险的能力弱。为使库区鱼上档次出效益,在政府搭桥下,通威集团成了养殖户的婆家,养殖户走上了公司加农户的路,开始了规模化、规范化养殖。目前,渔门镇网箱水面已达11万平方米,养殖户近百家。早谷社陈洪金一家有三口人,今年他家1000平方米的水面共投放7万尾中华鲟、鲈鱼、汊尾等中高档鱼苗。按现在的市场价,三年后可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除去8万元的成本,还有12万元的盈利。“现在我养鱼不用愁了,鱼生病,技术员随叫随到,没有饲料了,可以赊后再付款,最重要的是销路有了保障,现在我只希望鱼快点长大。”陈洪金说。 枇杷和蚕桑是渔门发展得较早的产业,在种植面积扩大和养蚕户增多的同时,渔门镇又开始在二半山区发展烤烟。去年全镇的烤烟面积仅为500多亩,今年就发展到2600多亩。面积的猛增,主要得益于在烟水配套工程和烤烟房建设方面对农户的扶持。今年,渔门镇一共新增了345座烤烟房,简单的数字后面是政府对农户的大力支持。建一座烤烟房需要资金2000元,一半由农户出,另一半由烟草公司和政府出,仅这笔费用,渔门镇已经支出了16万元。2004年,护林社的赵兴碧家种了四亩烟,由于管理和烘烤技术跟不上,只有1200元收入,赵兴碧有些犹豫了。2005年,她家只种了2.9亩,却收入6750元,尝到甜头的赵兴碧今年建了烤烟房,又承包了5亩地种烟。“我家种烤烟前人均收入不到800元,而去年的是2000元,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多,这与政府的扶持是分不开的。”赵兴碧说。据了解,仅护林社,种烟面积跟赵兴碧差不多的就有16户。 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了,渔门镇党委、政府又在积极筹划渔门集镇的二期综合开发。冬旅会后,百里生态长廊初具魅力,到格萨拉旅游游客纷至沓来,可游客从格萨拉到渔门后,有限的接待能力使游客住不下也吃不好。镇党委书记刘文普说:“商机来了却又抓不住,眼睁睁地看着机会溜走,这就好像端着金饭碗讨饭。”目前,渔门集镇二期开发已经起步,预计到2007年底完成。到时渔门镇的接待能力将大大提高,第三产业带来的商机也将惠及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