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牵引转向集约化生产,以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我市农业日益向精品、广度、深度拓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到5月底,全市经过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35.3万公斤,农业产值2739.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13元。
我市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土地治理,总投资2653.2万元。在项目实施中,我市突出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把项目建设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科技先行,提高项目区农业科技含量;突出开发重点,将主攻方向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结合,土地治理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相结合,综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由于各级领导十分重视,相关部门单位通力合作,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区呈现出项目规划布局好、工程建设质量高、综合开发力量强的可喜局面。 通过一年的开发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程度改善。米易县丙谷镇雷窝村旱季农田用水难,甚至在农时的关键时期需要买水耕种;现修建了五马箐大堰,新增灌面140亩,改善灌面1460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农民生产用水难问题。像这样的事例,项目区还有很多。如今,在所有项目区,大批蓄、引、提水设施的修建,基本上实现了灌溉有渠,排水有沟,蓄水抗旱有池,沉沙积粪有坑;大面积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耕地水土肥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修建近30公里机耕道和配套农业机械,改变了行路难的状况,增大了1万多亩的机耕面积;开展以沼气或高档节能组合灶为主的农村综合能源建设,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 项目区农业科技水平与农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客土掺沙、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补充微量元素以及新型培肥技术示范等技术全面推行,提高了耕地质量。品种改良、无公害植保技术示范和特色果蔬栽培技术等科技措施的落实,增强了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万余份实用技术资料的发放与前后共80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的举办,让众多农民掌握了1—2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项目区特色农业占主导,农民增收攀新高。随着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产业结构的优化,一年来,项目区初步建成早市蔬菜生产基地、优质晚熟芒果基地、优质早春枇杷基地、优质莲藕基地和优质烤烟基地等共计2.53万亩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米易县白马镇田家村十二社通过开展早春枇杷种植技术的培训,今年上半年,仅早春枇杷一项就实现农民人均比去年增收1000多元。仁和区布德通过项目建设,建成了全市最大的莲藕基地,今年产品远销成都、重庆等地,亩均比原来增收30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