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7月,攀枝花、成都等市场已开始高价销售攀枝花产凯特、圣星芒。然而,攀枝花的凯特、圣星9月才是成熟期。为了短期经济利益,不少果农提前采摘果实。口感、果型、色泽差的恶性早产果流入市场,让人不由担心攀枝花芒果产业的整体形象。
这只是攀枝花芒果产业发展令人担忧的一个局部。 攀枝花现有9万亩芒果,8万余果农,13家龙头企业,表面看也算发展蓬勃。但另一组数据却暴露了芒果业发展的疲软——9万亩芒果,年产量仅0.7万吨。而我市仅1.8万亩的石榴和1.4万亩的柑橘,年产均达0.4万吨。规模效益高低立见。 撩开冰山一角,我们会吃惊地发现,我们曾一度认为发展良好的芒果产业隐忧重重。 一忧——技术链条脱节 最让人担忧的是技术问题。至今,我市芒果种植、管理技术还不成熟。剪枝、采果等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体系。2000年前后,我市集中大量财力和人力扶持芒果规模发展。随后,很多人认为芒果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各项投入和关注逐渐减少。 其实,攀枝花芒果发展的火候远远不够,尤其是技术上的缺陷非常致命。攀枝花芒果的种植技术取经于海南、广西,虽然三地在气候上有相似性,但攀枝花的干热气候更具特殊性。我们虽借鉴并总结出了诸多种植经验,但很多关键问题并未得到最优答案。 最关键的是修剪技术。攀枝花光照、辐射强,如果照搬海南、广西的修剪方式,修枝密度小,强光会伤害树干,灼伤果实。修剪枝条的时间和部位掌握不好,会影响第二年母枝的形成,直接导致果树减产。适合攀枝花的修剪密度、时间、部位是怎样的?目前,连农技人员都在争论中,规范、标准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种苗也让人忧。由于前期我市基本上未建立起完善的芒果种苗体系,所以苗木紧缺,管理混乱,造成大量假、杂、病苗充斥果园。 这些本该在试验中摸索解决的问题,却因资金匮乏面临尴尬。现在,市财政每年仅拨10万余元用于芒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市农牧局一位经济作物专家无奈地说:“因为资金有限,很多实验如水份的控制、病虫害的研究等几陷停滞状态。” 技术不过关,后果可想而知!去年3月的意外霜冻就是一个教训。当时,我市绝大多数种植户都不知道霜冻该提前处理果树,结果导致大规模减产。种植大户锐华公司有芒果1万亩,当年预计产果100万斤,结果只收了10万斤,损失惨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尚且如此,散户果农又遭受了怎样的打击? 生产技术指标的不统一,让散户果农不知所措,他们或自行其是,或茫然选择,或因失望疏于管理……一些本该是“经济林木”的芒果,沦为“绿化树”;一些本该结出优质果的,却产出劣质芒。占着上好的土地,却不能为农民增收。 二忧——科学观念缺失 攀枝花最值得骄傲的是晚熟芒果凯特、圣星。可是因为一些决策人科学意识的缺失,让人最担忧的也是这两个品种。 2001年,我市开始进行品种改良,推广8个中晚熟、晚熟品种。由于凯特、圣星芒很受市场欢迎,所以八成以上改良的种植户选择了凯特、圣星。 实际上,凯特、圣星芒的适种地域是海拔1200米以下,违背这一规律会造成果品低劣。但是,很多种植户,包括地方决策人根本不考虑这些因素,违背自然盲目推广凯特、圣星。这种一哄而上的现象在三区两县比比皆是。 果品的单一,造成市场狭窄。2001年品种改良时,攀枝花选中了8个品种,市场覆盖为7—10月,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可是大批果农都挤占凯特、圣星芒9月市场,造成内耗。所以,当其他月份市场出现空缺时,当然有果农熬不住,再加上无统一的采果标准,导致恶性早产果。晚熟芒果提前采摘,并人工催熟,口感、外型差,给攀枝花芒果品牌带来极坏的影响。 专家还指出,品种的单一,会给果树管理带来极大隐患。一旦发生病虫害,极易波及全市,对我市芒果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举不胜举。 违背科学规律的“因”,必然会自食苦涩难咽的“果”。 三忧——市场虚假繁荣 说到市场,曾有一些传闻:攀枝花芒果远销东南亚市场,在国内某地卖到20多元。经记者多方核实,这些不过是炒作而已。我市每年0.7万吨的芒果中,只有近一半是优质晚熟芒,其中大部分被我市单位或企业提前预定做“礼品果”,真正能流入市场的量并不大。 相反:上海一超市决定让攀枝花芒果上架,要求一周至少发40吨优质晚熟芒,高货量的订单没有一个企业敢接;攀枝花的凯特、圣星在海南某超市被揭去商标,冠以澳大利亚水果高价卖出。 这些说明:攀枝花芒产量不够,无法大规模抢占市场;冲击贵族水果,实力欠缺。所谓的市场繁荣不过是虚假的。 市场的问题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成熟的企业搏击市场,必须在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上有所建树,但我市的龙头企业却鲜有作为。现有13家龙头企业,几乎都注册了自己的芒果商标。但他们大都仅限于建基地,买进卖出的初级阶段,各打各的商标,没有一个名牌。甚至为短期利益所惑,保留自己基地的果实,到散户果农家收购恶性早产果,搅乱市场。 目前,我市没有一个大型的芒果加工企业,没有一个大型的龙头企业,没有实现芒果的对外出口。“三无”充分表明,攀枝花芒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 上述问题,也曾有企业有所觉悟。2002年,我市最早介入芒果产业的韩大祥号召三家果品公司组建成立了一个利益联合体——攀农公司。在攀农的统一招牌下,大祥、锐华、发荣三家公司共同开辟市场。公司果品的统一商标是“攀枝花”牌。三家公司能舍弃各自商标,统一在“攀枝花”这个大品牌上,可见其豪气与壮志。 但几年来,三家公司因思想不统一、利益划分不清、运作不成熟等各自为阵,“攀农”形同虚设。现在,曾风云一时的韩大祥开始淡出芒果行业。据说,市场、技术、资金、合力都是其淡出的原因。 自问——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攀枝花芒果是时候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了。 以2001年大规模改良品种算起,攀枝花将在3年后迎来盛果期。如果我们能充分认识到芒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予以解决的话,那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反之,将是更多的无奈与尴尬。 攀枝花绝对应该大力发展芒果产业。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等早有定论:攀枝花是我国建设一流芒果基地的最佳地区之一。芒果绝对是攀枝花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去年,全市农民水果人均增收30元,其中芒果就达15元。市农牧局副局长温波告诉记者:“攀枝花大力发展芒果的决心不会因任何原因而动摇,近期目标是建成10万亩优质芒果基地。” 市农牧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肖鹏举告诉记者,如果技术等问题能得以解决的话,攀枝花现有9万亩芒果在理想状态可产6万吨果实,与现有的0.7万吨是个质的飞跃。他还认为,攀枝花芒果面积尚有大规模拓展的空间。 6万吨芒果,能使8万果农增收多少?能带动多少物流、包装、营销等下线产业的发展?如果按良性发展的渠道扩大规模,这又该是个怎样的倍加公式?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公式,必须建立在芒果产业的良性发展基础之上。 德益果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德“三个统一”的呼吁引人深思:打破小利益格局,将观念统一起来,有目标地共谋长远发展;尽早推出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别让种植户陷入无序生产;建立统一的对外销售渠道,比如在网络上建立攀枝花芒果销售网,集中所有信息对外销售。 政府、科技人员、龙头企业、果农该如何做为? 目前,市农牧局正在设法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尝试与外地联合建园促进技术发展。 攀农公司正筹划对董事会进行改选,重拾当初整合资源闯市场的梦想。 锐华公司吸取经验教训,与热农大进行联合,定点培训周边果农。 …… 忧虑的同时,我们更看到了希望。3年后,攀枝花芒果产业能否真正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