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节。10月23日,记者前往红格镇昔格达村,汽车行进在村道上,两边是望不到头的果树林,那醉人的绿,令人心旷神怡。透过车窗往外看,金灿灿的脐橙挂满了枝头,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一大早,我们来到村民黄朝国家的果园里。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老黄笑得合不拢嘴。 那年,村上给老黄家送来了广柑苗。一没经验,二没技术的老黄在果树修枝、施肥时全凭感觉,每年树上的果子结得稀稀拉拉。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下来,除去成本,根本赚不了钱。后来,老黄参加了村里的“农民技术培训班”,从过去的“门外汉”成了果树种植能手。 2000年,老黄淘汰了种植十来年的广柑,引进了品质好、挂果率高的脐橙品种“纽和耳”。老黄又请来专家教授,传授经验,指导果树修剪和病虫害防治。 摆谈中,我们接过老黄从树上摘下的新鲜脐橙,大的有四、五两,剥开一尝,比一般脐橙甜,味道特别纯正。老黄告诉我们:“主要是采用多施农家肥的方法,这样结出的脐橙个大,口感好,还延长了果树寿命。” 科学种植,让老黄一家收获了新的希望。今年,老黄家的3亩脐橙卖了1.5万元。而在以前,村民种植脐橙每亩的收入仅有1000元,实行科学种植后,现在每亩收入可达4000—5000元。 有了技术,老黄还种起了荔枝、桂园、芒果。今年,老黄一家光水果收入就有3万多元。而这样的收入,在昔格达村只能算一般。 村长周子祥告诉我们:“村里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种植户有51户,年收入10多万元的有10多户。”这主要得益于昔格达村通过组织农民田间学校、农业广播学校等学习,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科学致富的本领。 据了解,目前昔格达村脐橙基地有2000亩、芒果基地300亩、荔枝桂圆基地1000亩和规范化蔬菜基地1000亩。种植业收入占村民收入的三分之二。 2005年以来,全村有180余名村民参加了农业科技培训,有22人获得了“农技师”资格。昔格达村民在黄土地上刨出了“金娃娃”,走上了致富路。 记者感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昔格达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培育新型农民,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注重“授之以渔”,通过提高村民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使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