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攀枝花的基石

2007-01-22 08:1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陈帆 杨辉 阅读
 记者旁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拥有气候资源优势的攀枝花,农业怎样发展,农民怎么致富,成为本次党代会上代表们关注的热点。

  会场内:

  在本次党代会上,来自农村的代表对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十分关注,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在分发给自己的报告中认真添写了许多旁注。

  代表康天惠已经将报告读了四遍。她告诉记者,报告指出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今后的发展方向,令人振奋。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党代表,康天惠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之处在于两个字——落实。“把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成果。”康天惠说,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在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广大农民群众谋求发展的意愿很强烈,积极性很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当地的现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踏踏实实地干工作,让农民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她说,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谈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席会议的同志们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抒己见。列席会议的陈树伦同志认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很重要,要切实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

  会场外:

  开关轻轻一拧,蓝色的火苗顿时在锅底欢快地跳着“舞蹈”,不一会儿,水就滋滋地响起来。“用沼气煮饭烧水又快又干净,还很省钱!”昨(19)日,记者来到仁和区前进镇前进村农户秦礼明家,主人热情地打开沼气灶为记者烧开水。当记者告诉他,本次党代会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时,这位四十多岁的农民开心地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幸福感,印在他喜悦的脸上。

  2006年,我市在农村建设了10000口沼气池,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同时,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到2006年底,盐边、米易27万农民参合,“看病难、看病贵”这块曾经压在农民心头上的大石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下,逐渐被化解,成千上万农民也展露出了笑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关键。2006年,我市围绕特色农业富民这一思路,反季节蔬菜、芒果、石榴、烤烟等产业日益壮大。截至2006年底,早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项目。农业发展了,农民的腰包随之也鼓起来了,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864元,农民切实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