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新农村建设“四招”

2007-02-05 08:26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杨和平 潘芝 阅读
 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心系“三农”,热议新农村建设,他们就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方法和亟需破解的难题,发表看法。

  关键词:建设现代农业

  潘海平(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在这一新的起点上推进攀枝花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合理地搞好发展和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早春蔬菜、优质水果和畜牧业,逐步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要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广精品战略和名牌战略,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产地标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提升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增强综合素质

  罗桂仙(市政协委员、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虽保持了11.6%的增长速度,但与我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比,农民收入依然偏低,且我市仍有13万多人属于贫困人口,处于中高山区,区域差异较大。在这样的地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尤其重要,只有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了,农村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构想中,要高度重视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转变与时代不相符合的传统观念,唤醒他们为自身利益奋斗的热情。政府要花大力气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把致富农民与改造农民结合起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狠抓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突破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和知识壁垒,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直接到户指导科技、直接到田推广示范良种良法、技术要领直传到人的机制。

  施懿宏(市政协委员、市农牧局副局长)

  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投入和人才。攀枝花农民固守着“不愿走出去”的传统思想,造成了农村人才交流学习不够。农民思想观念不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就不可能实现,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不断强化农业科技,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和针对性更强的措施对农民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显得极为迫切。各级政府应抓紧对农村人才的培训,抓好建立健全市县培训机构的工作,为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服好务。

  关键词:走向市场 创新产业模式

  钟方祥(市政协委员、攀枝花锐华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我市立足优势资源,选择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形成了芒果、枇杷等特色水果产业,在逐渐发展壮大中形成了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等多种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生产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建议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发挥好引导、指导作用,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扶持有特色、有市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让这样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使它们的带动辐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借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统一产品标准,组织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逐步形成产业化运作,让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万启明(市政协委员、米易县万民农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循环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要求。我在米易县新山乡搞起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形成了牧草养畜—沼气—无害化处理液回流果园的循环经济链条,去年出栏上万头优质肥猪,价格高,市场销路好,回报高。种草养畜这种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抵御风险能力高,而且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种养结合是完美的农业生产模式,值得大力提倡。

  关键词:抓好落实

  张永初(市政协委员、市移民办副主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产业、新村建设、教育培训、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要立足于中长期进行周密详细的规划,切实抓好规划的落实。要培育优势农业产业,调整结构,走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如米易立足发展早市蔬菜、仁和立足特色水果、盐边立足烤烟发展。要狠抓教育培训落实,教育农民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大力培养农村各类人才,充实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年增强,但还有相当部分地区农民面临出行难、饮水难、吃药就医难,为改变这一现状,需建立财政资金支持配套政策措施,并通过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和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