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虽然是一个工业城市,但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的贡献。攀枝花人出差、探亲,准备的礼品多是木瓜、青枣、石榴等农产品,特色农业让我们也有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但攀枝花农业底子毕竟薄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我们将如何致力于农村发展,致力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这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他们认为,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是攀枝花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市人大代表、米易县农牧局副局长杨吉斌来自基层,对农村情况很熟悉。他说,农民最关心的首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概括地说,就是水、电、路、气(沼气)。农民们常说,最希望的就是能够走上平坦的路,用上安全的水、清洁的气、便宜的电。现在米易县这几个方面的发展都较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使17000多人受益;全县只有7个村没有通电,但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村村通”的乡村公路建设减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感;沼气用户已占全县农民的半数以上。他说,米易县的沼气利用大都在河谷和二半山区,高山地区还很少,虽然有一定的补助,但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还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而“猪—沼—果”和“猪—沼—菜”等循环利用还很低,但这是以后的发展方向。另外,要努力解决城乡电力同网同价的问题。 市人大代表、仁和区城乡建设管理局局长石正东认为,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应当做好总体规划。他说,城乡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和发展环境,还体现在社会服务配套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城中村”着手,逐一推开并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城中村”具有相对便利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而离城区较远的地方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旅游条件,具有针对性地建设,这样才能发挥效率。 市政协委员、市文化局副局长刘虹认为,相对于经济发展,我市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比较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网络的建设都亟待加强。她说,现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很缺乏,许多乡、镇都是只有牌子没有人、没有设施。为解决这一问题,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市基层组织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即“村级政权、党的基层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电、科普、档案、计生指导、全民健身、农民健康教育、青少年教育”,分三年完成。每个乡、镇投入40万元,每个村投入13万元。目前全市已完成了94个村,其余的正在加紧建设当中。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健身难等等问题,目前这方面我市已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市政协委员、盐边县医院院长助理郭启彬说,目前农村的医疗设施建设很差,许多乡卫生院连基本的设施都没有,患者住院都要从自己家带被褥。其医疗设备也很落后。他说,建设新农村,完善的医疗设施必不可少。现在农村的医护人员很少,现有的人员待遇又差,导致广大农村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政府应把农村医疗当作公共福利事业,加大投入,并实施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医学毕业生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一定的时间,可优先安排到大医院去,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来到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 农民增收 杨启斌代表认为,农民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增收。他说,相对于农业增效而言,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实在、最快捷的模式。要做好劳务输出,就应该像城市里一样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根据调查,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比一般的农民工月收入要高200—300元。目前我市劳务输出的有序化组织程度较低,而且,国家实施的一些劳动力培训计划如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省、市都没有配套经费,光靠国家的每人190元的投入远远不够。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 杨吉斌代表认为,攀枝花的农业发展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把水果、蔬菜、烤烟、畜产品、渔业作为支柱来发展。比如米易的早市蔬菜,现已发展到4.3万亩,每年有2.3个亿的产值。但下一步如何走?现在的早市蔬菜大棚大都为竹棚,不规范,发展钢架大棚势在必行。但钢架大棚每亩要投入1万多元左右,很多农民都承受不起。政府能否考虑贴息贷款给农民搞钢架大棚?据测算,使用钢架大棚的菜地,每亩的年收入可达1万多元,对农民增收实效明显。 石正东代表说,除了以农业增效来促进农民增收外,还可以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每年到攀享受“阳光浴”的人不在少数。利用天赐的阳光,配合成规模的、具有一定档次的休闲设施,农业特色旅游的前景相当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