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资源 企业 财经 旅游 文化

产品

西区新农村建设纪实

2007-03-15 08:47 来源:攀枝花日报 作者:陈旭耀 阅读
 引言“发展是农村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试金石。”西区在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小的情况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居民化,最终闯出了一条切合西区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在“小”农村里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

  2006年,西区农业总产值达到了80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48%;实现农业增加值4472万元,同比增长13.59%;农民人均纯收入4696元,增长幅度为10.85%,列居全市各区(县)第二。

  3月的攀枝花风和日丽,我们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走进格里坪镇梅子箐基地。放眼望去,道路两侧的山上满是苍翠的芒果树,已经开花的果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山坡上,为果树施肥的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劳作,一片宁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些都是我们基地的优质、晚熟芒果。”指着远处的山坡,攀枝花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我市一家从事芒果、枇杷等水果种植、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经理刘华祥说。“这里只是一部分,2000亩,如果加上周围的庄上、经堂等村,仅在西区我们就有15000多亩优质、晚熟芒果种植基地。”

  实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庄上村,西区格里坪镇的一个彝族村,海拔1000-1800米,只适合于种植干果。很难想象,曾经的庄上村还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子。2006年以前,该村芒果种植还处于各自为政、品种杂乱的局面,芒果商品率低,农民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

  “当时这个村的农民芒果种植收入最高的每亩800元,少的几乎颗粒无收。每株果树上产出的商品果还不到1斤,水果生产出来卖不上好价钱,连野生的红心果都卖不过。”格里坪镇党委向书记深有感触地说。

  格里坪镇作为西区唯一的一个镇,仅有5000亩耕地,10000多农业人口,人均耕地还不到0.5亩,去年粮食产量人均为3.5公斤,农业产值8000万,而去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9亿元,农业产值所占比例还不到1%。如何将“小”农业做大做强?成为摆在西区区委、区政府面前一个殛待解决的问题。

  去年,西区以锐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农户”“支部+协会”模式,推动芒果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村这个小天地做起了大文章。2006年,西区芒果种植达到了15000亩,完成芒果嫁接5万株,产值达到1000万,成为农业增产的新亮点。2007年春节前,格里坪镇投资10万元,对庄上村1万多株老荔枝树、核桃树进行嫁接。今年区镇两级又投入6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对该镇3500亩芒果树进行品种改良。力争新增芒果2000亩,嫁接芒果10万株,使芒果投产面积达到4000亩以上,产值达到650万元,并将梅子箐片区打造成攀西地区第一芒果产业带。

  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后,芒果品种优化了,种植技术有了,庄上村的村民们收入最高的一亩达到了10000元,少的也有6000元。芒果种植开始走上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道路。现在农民种植芒果的积极性提高了。

  同时,西区还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干果等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推广优质畜禽品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去年,该区生猪出栏43064头,家禽638522只,实现同比增长分别为9%和3.3%。

  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繁荣兴盛

  去年,格里坪镇一千多农民顺利实现转变,当上了农村里的“新居民”,成为西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首批受益者。

  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指导下,西区依托工业聚集的优势,以抓工业的思路、方法抓农业,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逐步消除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共同繁荣。

  2006年,西区召开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组织有关部门,邀请专家,绘就了西区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图。有了规划,接下来就要付诸实践了。农村建设,基础设施要先行,2006年,西区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059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830亩,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亩,植树造林面积3530亩,硬化机耕道2.2公里,完成户办工程100户。

  此外,西区还加大了资金投入,安排250万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800多万元,全部用于新农村建设。新建格里坪镇10个村的基层组织和公共文化设施,启动了金家村傈僳风情园、新飞路、川滇旅游商品一条街、漂流广场、梅子箐芒果基地节水灌溉项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等重点工程。加快了大水井村、格里坪、新庄等城中村的城镇化建设速度。

  今年,西区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农村建设。新增乡村道路7.9公里,建设完成梅子箐芒果基地节水灌溉项目、龙洞水库引放水渠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和800口沼气一池三改建设,力争解决格里坪镇1085户未纳入农网改造的农民用电问题。加快川滇旅游商品一条街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打造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同时全力推进农村路网、供电、通讯、沼气、给排水、垃圾处理、村容村貌等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做好村社建设的规划和引导,倡导文明、健康的农村新风气。

  实现农民居民化培育农村新农民

  农业的产业化,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农村悄然的“变脸”,让农民们看到了好生活的模样。经济好转了,农民们也希望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怎么办?这就要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文化设施上下工夫了。西区开始进一步探索符合西区实际情况的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完善以养老、医疗、生育等为主的社会保险体系。今年,西区将建立农村大病医疗基金,积极推进农村大病医疗统筹。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疫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公益、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完成10个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西区还十分注重发掘农业的“造血”功能。以农民转居民后的生活保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加强对农民的就业引导和技能培训,以“部门帮村,党员帮户”的形式,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增强农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全年共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骨干1000多人,带动了10000人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形成持续增收能力,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去年,西区完成劳动力转移2805人,实现劳务收入1569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

  今年该区将继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加强农民就业转移培训,开办各种特色技能培训班,使8000位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