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相对于一些城里人对生活纷繁冗重的要求,那些在养活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朴实农民们更希望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喜悦,这喜悦,来自春耕秋收,来自红火的日子。 通过四年的努力,2006年,盐边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亿元,年递增7.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1.8%。生活在盐边县的广袤土地上的农民群众们也许说不出这样一组数据,但农业和农村是否发展,农民最有发言权。他们用自己最切身的体会印证了一个事实:四年来,盐边县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的又好又快发展;盐边县的农民过上了红火的日子。 走访盐边,农民们都说盐边县有“三步棋”走得好,这“三步棋”让他们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村医疗合作试点工作,这就是盐边县在农业发展中的“三步棋”。看似简单的“招数”,取得的成绩却不简单,因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是其核心内涵。市第八次党代会使盐边农业发展的“三步棋”有了更丰富的精神指引,盐边县的农民群众将过上比现在更加红火的日子。 “七大产业”齐头并进 这里有一个关于番茄的故事:靠种植优质番茄,盐边县桐子林镇安宁村三社的农民毛远军摆脱了过去贫困的生活,几年前,仅仅两亩番茄的收入就使他具备了修盖新房的经济实力。 “原来这里是黄瓜,那边是四季豆。”指着两亩番茄地,毛远军告诉我们,过去,这片让他富起来的土地只是随意种了些蔬菜,市场销路一般,收入仅够维持温饱。2003年,村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市人事局的帮助下,请来专家,指导村民种植精品番茄,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育苗、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集上市。此举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过去市场价仅有2角钱一斤的老品种番茄全部被淘汰,现在的精品番茄最高可卖到1.2元一斤。目前,安宁村共种植精品番茄400余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60元,仅种植番茄一项,人均同比增收约600元。 在盐边,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起来的农民又何止毛远军一人。过去的四年,盐边县狠抓“桑、菜、果、畜、渔、烟、茶”七大产业,伴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盐边农民在七条“致富路”上阔步前进。2006年,盐边县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23亿元和3414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3.46亿元和1253元。七大产业产值达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成多。 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绩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有“靠天吃饭”的说法,可过去的盐边县部分乡镇,却还有一句“靠天走路”的俚语。 “靠天走路”实际上是过去盐边县部分农村公路的现实写照。每逢雨季,国胜、红宝等乡镇泥泞的道路阻断了许多农民出行的愿望,生产资料无法运到田间地头,农产品也进不了外地的市场。2002年起,盐边县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年来,全县农口系统投入资金1.9亿元,实施了横板房改造、“村村通”公路、无电村用电、病险水库整治、人饮解困、烟水配套、农村能源、土地开发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截止2006年,盐边县改建了270公里县乡道路,实现了100%的乡镇通水泥路(油路)。全县通车里程达1898公里,基本形成县、乡、村相连的公路网络。四年里,通过一轮交通大会战,国胜、红宝等地的农民们眼看着一条条崭新的水泥路相继建成通车,5条通乡水泥路惠及9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靠天走路”的说法已逐渐被人淡忘。 未来五年,盐边县将继续推进以“治水、改土、兴林、修路、办电、建园”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掀起新一轮交通大会战热潮,加快通乡道建设和村级路面硬化建设,形成以省道216线、省道310线为主轴,各水上码头为支点,环湖路为内圆,观柏路、桑云路、红择路为截面的扇形水陆交通网络。 合作医疗惠利于民 盐边县是四川省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自确定开展试点工作以来,盐边县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建立起了适合本地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制,筹措机制和监督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成效初显。 22岁的朱文珍是盐边县红格镇红星村七社的村民,去年11月,她因病入院,治疗期间,医生问她是否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生的这个问题让原本担心治疗费用太高而心情郁闷的朱文珍高兴起来,2006年年初,朱文珍在镇上干部的动员下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那时她的想法是“交10元钱买个保险”。没想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的为她带来了实惠,3600余元的医疗费用,朱文珍报销了800多元,这笔钱对朱文珍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的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目前,盐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乡镇16个,行政村165个,14万余人参加合作医疗,农村居民参合率达91%,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度达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保护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