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市水利农机局局长、党组书记陈可红 本报记者 杨辉 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攀枝花现代农业水平。而如何结合部门自身优势,促进攀枝花现代农业发展,怎样帮助农民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民收入?记者为此专访了市水利农机局局长、党组书记陈可红。 陈可红认为,要使攀枝花丰富的水资源为构建和谐攀枝花做出贡献,就要制定和完善水资源规划,落实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并加强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加大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完善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流域区域水资源动态监测和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实施惠民政策,确保农民稳步增收 “去年我们解决了3.07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今年我们的目标是3.59万。”陈可红告诉记者,市水利农机局为了贯彻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今年将加大惠民工作力度,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除了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外,今年全市还将新建乡村机耕道路120公里,其中硬化100公里,以此方便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群众出行。 今年3月12日,攀枝花水产品批发市场正式投入使用,作为目前西南地区最规范的水产品市场,它将对攀枝花水产品养殖、销售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这仅是市水利农机局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链条之一。这也是继“烟水配套”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后,市水利农机局为农民寻找增收的又一增长点。“攀枝花具有丰富的冷水资源,水质也非常好,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一大优势,引入了名优特水产品种,争取今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1万吨,农民平均增收20元以上。”据陈可红介绍,去年攀枝花有史以来水产品首次突破1万吨,在去年引进澳洲宝石斑、泰国笋壳鱼等优良水产品种基础上,今年市水利农机局还将引进匙吻鲟等品种,逐步壮大我市水产品养殖规模,为农民丰富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水利化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体现。陈可红认为,攀枝花要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必须先行,因此,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防汛抗旱能力,成为目前攀枝花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陈可红告诉记者,今年将在全市农村新增农业机械300台,到年末实现机耕作业面积30万亩以上,机收作业面积2万亩。逐步实现攀枝花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去年,攀枝花烟农喜获丰收,离不开“烟水配套”工程的大力实施,因此,攀枝花要走特色农业之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必须为之配套、服务。在这方面,攀枝花过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连续4年获得省政府李冰杯水利项目三等奖。陈可红说,今年除了全力推进大竹河水利工程、高堰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外,还将对6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堤防20公里,提高农业的防汛抗旱能力。同时,我市还将不断推进节水灌溉能力,今年全市将新增有效灌面0.6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4万亩。“我们一切围绕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朋友服务。”陈可红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