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科协 本报记者 唐双燕 近日,记者在市农林院试验田看见,由该院选育开发的新品种“攀豇一号”豇豆长势良好,已陆续成熟。研究员们有的正忙着观察豇豆的长势;有的正在对豇豆的外型进行数字化记录和分析;有的正在采摘豇豆标本。市农林院豇豆科技技术研究员胡湘军高兴告诉记者:“豇豆新品种‘攀豇二号’目前已在我市红格、安宁、撒莲、仁和等地大面积推广栽种,这个品种不但外观好看、味道好,而且产量高,每亩平均产量达2300公斤,高产达3000公斤,比原来品种产量增加了10%以上,深得农民的青睐。” 2002年以来,市农林院科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选题——科研——成果——开发——市场的良性研发运行机制,相继有12个自育蔬菜品种通过专家现场验收,8个品种通过专家鉴定,豇豆、苦瓜、丝瓜等4个蔬菜新品种通过省级品审,填补了攀西地区无自育蔬菜品种的空白。其中豇豆新品种“攀豇二号”是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推荐重点推广的唯一蔬菜新品种,并获得了省农作物育种攻关补助,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豇豆种植基地。2002年以来,获奖科技成果累计推广面积271.4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7.48亿元。 自2002年以来,市农林院科协在果树研究上有6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品审,有8个项目通过专家现场验收和成果鉴定。引进、筛选出适合攀西地区生态条件的名、特、优水果品种芒果、石榴、龙眼、荔枝等24个,并研究出全套系统的精品芒果、石榴、脐橙生产技术规程,丰富和完善了金沙江干热河谷区芒果、石榴、脐橙生产的技术理论,专家认定成果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开创了我省精品水果生产系统研究的先例,为攀西地区名、特、优水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围绕山羊重点开展品种改良、舍饲养殖技术、疫病防治和优质牧草的引种筛选等方面的研究,加强科技成果在我市的示范推广力度,着重做好山羊养殖示范村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圈养黑山羊的驯化、繁殖、饲养、草料调制、疫病防治等综合集成新技术,为我市畜牧研究,草食家畜的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市农林院科协形成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资源体系,组织全科协人员积极参加,通过“冬季送科技下乡”、“科技之春”、“科普活动周”、“乡通工程”和在研项目的试验示范点,对我市乡村干部、农民、青少年、社区居民等开展农林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科技咨询等科普工作。2002年以来,科协会员发表论文100余篇,撰写科普文章355篇,派出科技人员1100多人次,发放资料42.95万册,办培训班190期,培训技术人员近9000人次,约12.1万人接受了农林牧技术教育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科技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